自去年9月以来,港股市场持续复苏,首次公开募股(IPO)规模在今年上半年重回全球第一,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港股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一背景下,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港股市场的IPO热度仍将持续。同时,面对当前复杂的全球局势,越来越多的外资正在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以实现多元化配置,中国资产正在从数年前外资口中所谓的“不能投资”变成“不能不投资”。
从政策驱动到基本面驱动
“从去年以来,我前往海外时,当地的美资、欧资投行经常会安排午餐会,他们非常乐意听我介绍与一线企业的沟通情况和发展状况,经常一个午餐他们会一直不停问我两三个小时,我饭都吃不上一口。”陈翊庭表示,目前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兴趣大增。
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市场极为火爆,不少新股都创造了数千倍的超额认购,一大批明星公司如宁德时代、蜜雪集团纷纷登陆港股市场,更有一大批首日涨幅惊人的18A公司接连上市。
因此,市场也极为期待港股IPO市场取得更大成就,不过也有声音担忧IPO热度能否一直持续。
对此,陈翊庭表示:“目前有20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上市,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还有一大批18A、18C的企业以及一些成熟的新经济企业,发行节奏较为合理。我从来不担心供应端的问题,因为拟上市企业储备源源不断,因此我更关注的是需求端,即投资者是否愿意投资。”
在这一方面,陈翊庭坦言,她观察到了相当多的积极信号。“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关注到一些大型企业上市时,外资认购占据很大比例,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可能有七八成是外国投资者,来自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的资金基本上都有,并且长线基金参与度也很高。”
在陈翊庭看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目前,全球局势动荡,全球投资者或多或少会对一些基金重新配置,尤其是过去几年很多基金都投资在美国资产,现在他们可能觉得需要分散投资。而在重新配置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面临一个挑战——他们的资金池很大,哪怕只是拨出来一点点,要找到合适的大体量市场其实并不容易。”
在陈翊庭看来,如果说去年9月的大涨行情是政策驱动型,而自今年年初以来的行情则完全是由中国资产的基本面所驱动。“尤其是从年初DeepSeek出来以后,世界各地投资者都开始重新去研究中国股票和内地企业,早几年说什么‘中国是不能投资的’,到现在变成‘不能不投资’了。他们的内部分析团队对中国内地企业以及供应链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的优质企业源源不绝。”
陈翊庭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近期跟一家长线资金的负责人沟通时,对方表示“港股很争气,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她直言,因为长线资金的目标往往是看5年至10年的周期,而在当前的动荡环境下,在中国之外很难找到体量这么大、政策稳定而科技又快速发展的市场。在全球投资者都在寻找多元化配置时,港股、中概股以及内地市场的中国资产都是非常好的标的。
持续改革不断扩充包容性
港股市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规模大幅增长,截至8月底的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的同比增幅。其中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
针对这一现象,陈翊庭介绍,多年来,其实内地与香港上市企业到另一个市场再次上市的案例并不少,此前不少公司都是“先H后A”的模式。
但最近几年为什么又流行“先A后H”?
在陈翊庭看来,这跟企业的扩展和布局有关。“因为这几年企业都强调出海,也就诞生了对海外融资平台的需求。比如今年某大型企业赴港上市时就披露,他们融资是用来在海外建设工厂,因此赴港上市就很顺理成章了。”
“几个交易所中,我们跟上海、深圳、北京完全就是共同服务好整个实体经济。我们跟内地市场完全能合作以及互补错位发展,合作远多于竞争,因为内地优质的企业源源不断。”陈翊庭透露,港交所曾做过一个测算,“先A后H”的企业在港上市之后,今年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达15%,因此这也是一个良性互动。
而在互补和错位发展中,港交所有着独特优势。陈翊庭表示:“比如我们今年除了内地企业纷纷上市,还有其他地区如东南亚的企业;近期还有一家哈萨克斯坦的钨矿企业在港上市,而且这家企业当天也同步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交易所上市。在整个亚洲,港股的交易量、融资额等都是领先的,所以一些较小的交易所也愿意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这既能活跃当地交易所的交易,也有利于提升港股市场的流动性。”
同时,在陈翊庭看来,港股市场的包容性非常强。“无论你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能来上市,因为我们是一个开放型的市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能进来,他们的偏好也很不一样,有的喜欢大公司,有的则是要‘寻宝’,寻找潜力股。就像腾讯刚刚在香港上市时,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现在则成长为巨无霸。”
陈翊庭表示,港交所未来还将持续优化制度体系,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补齐短板
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
虽然港股市场今年表现抢眼,不过,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并非没有短板。
“现在投资在美国的基金,其实是放在很多不同产品品种上的,除了股票还有债券、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而香港市场的传统强项是在股票市场,衍生产品也做得不错,但一些短板如债市就没法与之相比,大宗商品方面,虽然港交所集团旗下拥有伦敦金属交易所,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陈翊庭说。
而在未来更多资金需要多元化配置时,港交所需要补齐在其他产品领域的短板。陈翊庭表示:“如果人家的货架上面有十个产品,我们只有三四个产品,人家在寻找替代品时,我们就没办法去全方位参与竞争。对外国投资者而言,产品种类、流动性以及风险管理的工具更多,自然会更好。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路是,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股票业务上,而要更加多元化。因此,今年会在一些比如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同时,在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上,陈翊庭透露,沪深港通纳入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已经准备得相当成熟。而这正是去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中的第二项,即拟总体参照两地股票和ETF互联互通制度安排,将内地和香港合资格的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进一步丰富沪深港通交易品种。
“我们还没有开始互联的产品包括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最终目标就是投资者想买任何一类型产品都能实现互联互通。外资不是仅对一两个类别的产品有兴趣,如果互联互通做得更全面,香港与内地市场都能从中受惠。”陈翊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