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7日),引人关注的复旦大学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公布全新的培养方案。今年,六大创新学院将投放超1000个本科招生计划数,较去年工科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占全校招生计划规模28.5%。同时推出18个本博、本硕融通培养项目,覆盖创新学院43%的本科生源。
六大创新学院包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认为,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而是融通基础与应用,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关键要连接传统理科和应用场景,更快更高效地把原创性成果推向社会。金力说,“希望创新学院能够把工科问题理科化、理科成果工科化,构建‘从0到10’的创新链。”新工科创新学院的特点是跳出传统的学科设置,实现多学科交叉,文理医工四轮驱动,复旦新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深入学习融入复旦特有人文情怀中去。
金力透露,复旦始终坚持在全球找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课程,扩大顶尖师资人才比例,打造生师比5:1的黄金梯队。复旦还正在打造产学交替的培养体系,建设了109个实习实训基地和150个师生共创项目,配置在岗行业导师543人,确保所有本研融通学生在内的大部分学生获得校外优质训实习机会,且确保所有本博融通学生都有不少于一次的出国出境交流机会。
复旦大学副校长、未来信息创新学院院长周磊介绍“光子计划”院士班的概况:首批入选20人,10位院士组成指导团队,旨在挑战光电、电子、智能等信息科技最前沿,培养信息科技领域未来世界级科学家及工科领军人才。
据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院长刘明则介绍,该学院形成集成电路五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设计、制造、封测和应用,共推出近百门专业进阶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大创新学院培养方案发布的会场之外,同时举办了复旦大学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的特色集市。集市上,同学们摆出各类神奇的新工科“作业”:多功能仿蠕虫移动机器人、射击机甲机器人、自动机械臂、可穿戴干电极脑电采集芯片和系统……现场,一款“智能皮肤光子影像系统”可以用AI模型方式提前测量人体可能出现的各类皮肤问题,“复旦信息星”则作为激光通信试验遥感卫星已送入预定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