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中,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正持续升温。
近期,多家外资机构开启“中国主题”论坛。5月27日,第28届瑞银亚洲投资论坛在中国香港开幕。据悉,超过3500名投资者报名参与今年的论坛,较去年增加20%以上,其中约2000名来自知名投资机构、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400余位为亚洲大型家族办公室代表及超高净值投资者。
上周,摩根大通第21届全球中国峰会在上海开幕,本届峰会汇聚了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家企业的超过2800名参会者。同样在上海,高盛于5月21日至22日举办了亚太科技互联网论坛。
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复苏的整体趋势?又如何看待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遇?“未来会有更多长线资金需要回流中国股票市场”“中国股市在高科技领域的可投资性提升”,外资机构这样回答。
更多长线资金有望回流中国股市
在外资机构看来,中国经济增长信心的修复将逐步折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通过与众多海外投资者的密集沟通,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正持续升温。”“我们也注意到,全球投资者在今年第一季度对中国资产的持仓有所上升。”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在此前的媒体交流会上说道。
房东明称,国际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向好,这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不管是量化基金,还是其他的中长线海外投资者都很积极地希望能够深度参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其次,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吸引力正在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产业链正在不断推动中国股票市场叙事逻辑的转变。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外资回流在未来几个季度会是主线交易逻辑。王宗豪称,今年港股IPO市场复苏,年初至今募资总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320%。“近期港股市场的IPO表现反映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核心资产的认可和兴趣,未来会有更多长线资金需要回流中国股票市场。”
高盛投资银行同样表示,中国离岸股权资本市场发行量强势反弹,年初至今总量已达344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5%,同比激增4.5倍。“我们持续见证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回归,知名主权财富基金和长线投资者正在重返并积极参与各类产品的交易。”高盛投资银行称。
外汇韧性支持下维持对中国股市的超配评级
从A股市场表现来看,房东明认为,去年9月底之后政策持续发力,使得A股市场表现出很强韧性。“在今年第一季度非金融板块实现4%左右的同比盈利增长情况下,我们预期今年A股盈利在每个季度都会出现良性回升,这为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基本面条件。”
认同中国资产韧性的还有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他表示,潜在的外汇韧性支持下,维持对中国股市的超配评级。主题上,刘劲津看好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认为企业盈利前景有望适度改善,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或增强。值得注意的是,5月中旬,刘劲津还曾将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12个月目标分别上调至84点和4600点(分别意味着11%和17%的潜在上涨空间)。
从具体分析来看,自4月初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约1%。高盛认为,人民币走强的支持因素包括:相比2017年,中国出口行业竞争力增强和多样化发展;人民币可能被低估(尤其在实际有效汇率基础上);美元整体疲软以及由此产生的从美元资产分散投资的需求等等。高盛经济学家目前预计美元兑人民币在未来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将分别达到7.20、7.10和7.00。
“经验显示,当人民币升值(对美元和一篮子货币)时,中国股市往往表现良好,这与大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交易模式一致。”刘劲津表示。从概念上看,人民币升值可以通过会计、基本面、风险溢价和投资组合流动等渠道使中国股市受益。刘劲津估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包括换算收益在内,中国股票可能上涨3%。
科技创新有望引领“AI交易”回归
板块方面,中国科技创新是外资机构眼中的最大亮点。鉴于中国在AI和机器人技术上的进步,王宗豪判断,“AI交易”有望回归。他预计,AI主题后续可能再次成为投资者重点偏好,互联网公司是布局该主题最热门的方式。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在中期策略报告中表示,鉴于中国经济持续的结构性改善,以及贸易政策和企业盈利方面的积极进展,上调主要中国股指的目标点位。目前,摩根士丹利对MSCI中国指数、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沪深300指数2026年6月的基准情景指数目标分别为78点、24500点、8900点和4000点。
王滢同样认可中国股市在高科技领域的可投资性。她表示:“我们看好互联网大盘股,作为中国股市具有指标性和代表性的板块,它们的市值和流动性巨大,为全球投资人参与中国股市提供了便利。这些公司在历史表现、管理层团队质量和运营等方面都能媲美全球高质量公司群体,其中有些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