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27日讯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五篇大文章”重要部署,旨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科技金融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纽带,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网财经记者了解到,一年多以来,证券行业围绕科技金融积极行动。近期,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将理论研究与中金公司的业务实践相结合,就与中国创新发展高度相关的私募股权市场、A股市场、港股等境外市场及投资者保护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正式推出《科技金融》一书,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推动科技创新需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在书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从规模经济视角出发,阐述了金融在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勾勒了全书的主要框架。
彭文生表示,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可以将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引领式创新,一类是追赶式创新。引领式创新带来技术的突破性改变;追赶式创新侧重沿着现有技术轨道与路线追赶前沿,但对落后者而言也意味着突破性进展。现实中,两类创新相互联系交织,规模经济在两类创新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规模经济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部规模经济,即单个企业将规模做大,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通过上下游合作协同,通过分工、合理布局来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彭文生进一步表示,科技金融促进创新发展,应发挥两类规模经济。发挥内部规模经济效应,政策性金融支持追赶式创新;发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资本市场促进引领式创新。
“追赶式创新面对的主要是风险,公共政策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引导银行信贷对大企业的支持,有利于加速追赶式创新。”彭文生在书中写道,“对于引领式创新而言,创新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股权融资优于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参与者众多,依靠信息进行定价,信息的披露、评估、定价由不同环节构成,是典型的外部规模经济。”
匹配创新的供给和需求,离不开国家创新生态
促进科技创新不仅事关科技领域,也事关社会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等经济因素,能否从经济学视角来厘清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逻辑?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周子彭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周子彭表示,从简单的微观经济供需因素出发,创新的供给取决于一个经济体现有的科学技术存量、创新要素的成本和从创新中获取收益的能力。
“从需求侧来看,创新的供给如果没有对应的需求,创新也无法继续。”周子彭表示,“创新是否被需要通常取决于企业需求、消费者需求和政府需求三个方面。”
那么,创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主体之间究竟是如何互动的?周子彭表示,曾经在特定情境下线性创新模式取得过巨大成功。其通常包含发明、商业化和扩散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功依赖于前一个阶段的完成。
但线性创新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具有不确定性的反馈互动和偶然因素。当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依靠大量非连续性的激进式的前沿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更需要建立有效包容的创新生态。
“平衡计划性与弱预见性的政策引导,利用好规模优势,鼓励非连续性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减少人才流动壁垒,完善创新的容错机制,发挥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创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能建设一个有效包容的创新生态。”周子彭解释称。
重视耐心资本的财富效应
科技创新需要耐心资本,全市场都在呼吁耐心资本,究竟什么是耐心资本?又如何才能吸引耐心资本入市?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谢超在数据研究和长期跟踪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谢超表示,市场上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将耐心资本等同于长线资金,虽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风投尤其是投早投小阶段的风投而言,“耐心”与“长线”可能均非耐心资本的内在本质。
借鉴凯恩斯关于利率的阐述—利率并非“对储蓄或者等待的报酬”,而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从这个角度看,耐心资本的核心特征在于风险偏好较高,敢于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
“财富效应是吸引耐心资本入市的关键。”谢超认为,需要重视静态、动态财富效应与耐心资本间的关系,重视资本的回报问题,重视资本市场是否繁荣等。“资本市场表现好才有耐心资本,而非反过来。”谢超称。
对于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谢超认为关键在于以资本为纽带构建具有包容性多样性的创新生态,需要:加大扩张性再分配力度以支撑消费,夯实经济基本面;完善事后反欺诈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安排;持续优化政府背景风投的运营机制,构建社会资本主导的私募股权市场;强调科技金融在供给侧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重视金融科技在需求侧为创新提供应用场景与经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