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首次面向行业发布了《2024~2025新能源汽车寒区质量报告》。据悉,这是我国首个聚焦寒区环境下新能源汽车质量的专项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南北地区渗透率存在巨大差距。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充放电系统在低温情况下续航差、电池衰减严重等已有所改善,不过,在空调采暖、智能辅助驾驶方面,新能源汽车在寒区的表现还需进一步完善。
新能源汽车消费南北差异明显
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冬季温度介于5℃至15℃的低温区域,覆盖了多达60%的新能源汽车用户,这些区域正是新能源消费的热点地区。今年1~4月份各省新能源汽车上险数据也显示了“南北消费”差异。其中,海南、广东、浙江、广西等南方城市成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排名前列的城市。但在河北、吉林、辽宁等冬季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只有35%左右,黑龙江、青海等地的渗透率更低至30%以下。
对于北方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频率较低的原因,报告分析指出,当前用户抱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车内饰、电池与充放电、座舱与车机三大系统,占问题总量的72%。其中电池与充放电系统主要表现为低温续航差(占该系统问题79%)、电池衰减严重、能耗高等。

复杂环境辅助安全功能通过率不足40%
现在电池的低温性能水平究竟如何?据去年12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极北寒测”测评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测评报告”)显示,在平均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的高寒环境下,车型续航抗衰测试通过率超八成,充电效能测试通过率达六成。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在高寒环境下的性能表现逐年向好。
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在低温性能方面着重布局。今年4月,宁德时代推出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动力电池品牌,该电池可在零下40℃环境下保持90%可用电量,即便电量仅剩10%仍无动力衰减。亿纬锂能于今年上海车展推出的大圆柱电池,能够在-30℃的极端环境下,实现25分钟快充,且低温续航可提升20%。
不过,测评报告也指出,在雾天、逆光、雪天等复杂环境下,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辅助安全功能测试通过率不足40%。在平均温度-20℃的情况下,空调的采暖通过率只有50%。这无疑让消费者在冬季出行时,对新能源汽车行车安全和能源使用有所顾虑。
业内分析:消费者可考虑搭载优化热管理系统的车型
三电领域研究员彭鹏表示,除了续航与充电,新能源车在低温环境下的其他性能也尤为需要关注。例如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车辆的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在低温和恶劣天气(如暴雪)下可能会受到影响,障碍物识别能力下降,导致紧急制动失效风险。
记者观察到,从测评结果来看,在寒区的新能源汽车购车者,可以优先考虑搭载三元锂电池或者拥有优化热管理系统的车型,并且要着重关注低温续航达成率这一关键数据。同时,也应关注空调制热性能,选择制热效率高且能耗低的车型,另外,车主也应避免过度依赖寒区适应性不足的辅助驾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