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斐记者陈芳
国家级经开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经过40余年的发展,到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已经达到232个。商务部近日印发《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更好促进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在国务院新闻办5月2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的有关举措。
加强经开区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才能为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工作方案》提出了多项“实招”,比如支持各地为国家级经开区单列年度土地指标,允许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产业项目,支持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等。
“目前部分国家级经开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些国家级经开区土地开发已经接近饱和,园区建设和企业的投资扩产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工作方案》立足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等合理用地需求。”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会上表示。
在资金要素方面,《工作方案》允许各地区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同时,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凌激介绍:“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中新集团已经在A股上市。后续如果有经开区符合条件,我们将与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点多面广”,需要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在人才要素方面,《工作方案》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在全球范围招引高层次人才,也支持通过产教融合、“双元制”试点等方式培养产业技能人才,促进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措施
国家级经开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拥有超过700家国家级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8.3%。
商务部介绍,下一步将出台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联动。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区内企业牵头打造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设立离岸创新基地,探索海外研发、境内转化;结合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打通产业验证、规模化生产及检验测试、质量控制等成果转化全链条。”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介绍。
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工作方案》提出了加大先行先试授权、支持国家级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优先安排品牌活动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多项举措。
商务部表示,将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积极探索实践,提高招商质效,拓展外资来源,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再投资。
创新优化管理体制
国家级经开区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工作方案》提出了优化园区运营模式、推动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建设主体相对分离、完善激励机制、下放省市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等工作任务。
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牵头协调落实《工作方案》各项政策举措,推动各地各部门研究出台配套措施,在要素保障、安排改革试点任务等方面提供更大支持。
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彭新民表示,在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断优化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彭新民说。
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部表示,将修订印发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介绍,将做好国家级经开区规划环评的服务保障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开展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试点。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级经开区里的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490万家,其中包括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18.3%。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