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再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中国网文签约海外出版授权书同比增长80%,海外出版授权金额同比增长超200%
◎记者杨子晏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文化创作?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合?5月27日,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分论坛上,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文博机构的嘉宾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多位嘉宾认为,AI技术正重塑文化创作生态,为内容生产提质增效,但相关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人才融合等多方面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
优质IP助力内容出海
近年来,以网文、网游、网剧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蓬勃发展。上海证券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这些文化产品之所以在海外走红,一方面得益于数智技术驱动,另一方面离不开IP赋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以数智技术赋能经典文化IP为例表示,通过虚拟现实、AI生成等技术,使得文化IP突破了传统媒介边界,重构了内容叙事。与此同时,数据算法精准捕捉到用户的需求偏好,反哺文化IP良性发展,实现用户参与的产业生态共创。
“数字赋能不是颠覆经典内容本身,而是用数字语汇重构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李嘉珊表示,当前,经典IP依托数字中台实现多模态的联动,构建起“漫画内容+流媒体+电商”生态,使IP符号在出版、影视、游戏、衍生品间无缝流转,形成指数级传播效应。
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再创历史新高。“游戏出海的本质是IP内容的出海。”三七互娱高级副总裁杨军说。
阅文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王晨也表示,好的IP是助力好内容出海的关键。“网络文学经历了内容出海、模式出海到如今的IP出海。版权价值释放持续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提质扩容,赋能数字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王晨说。据了解,2024年,中国网文签约海外出版授权书同比增长80%,海外出版授权金额同比增长超200%。
科技赋能突破创作边界
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与应用创新加速,文化产业迎来了创新与扩容的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模型在多模态理解、物理模拟、镜头运动、场景转换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已经能够在镜头、场景层面对视频内容创作起到辅助作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
在腾讯集团副总裁司晓看来,AI技术助力内容生产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生产环节本身,更是通过AI实现平权。“人工智能是人类第一次通过云端去模拟的智能。人类调用这些‘智能’就像打开水龙头获取水一样,真正进入AI平权时代。”司晓认为,有了AI技术的赋能,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不仅供给量增大,创作效率、质量、创意都会得到相应提高。
除在内容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外,科技在文化传播层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赋能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表示,大模型、机器翻译正是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工具和传播手段。“机器翻译从统计方法发展到神经网络,如今正迈入大模型时代,以较强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实现零样本翻译,推动着翻译走向通用化。”
技术对文本翻译的助力已不再局限于“直译”层面,而是向着“语义适配”的更高阶段迈进。据小红书副总裁汤维维介绍,小红书基于大模型上线的翻译功能并非简单的词典替换,而是依托多模态AI模型、动态学习机制,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
打通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认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乃至数字文化企业及产品的集群式发展要通过人才的融合来实现。
“文化人才不懂科技,科技人才对文化了解较少,这一问题存在已久。”胡钰建议,打破学科壁垒和校园壁垒,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出懂文化、懂科技、懂商业、懂社会的融合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认为,当前供大模型训练的都是互联网上开放的语料,而专业性强的高质量文化资源仍分散在少数机构手中,未能形成集约效应,“这给未来的数字文化产品内容落地与转化带来了很多限制”。
对此,徐坤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建跨行业的数据共同体,建立资源确权、利益分配和协同开放的标准;打造文化资源智能基础设施,构建基于文化领域数据的通用大模型、小模型和智能体,进一步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捕获、快速转化和高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