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让杭州的科技创新生态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金融是支持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证券、银行、基金、信托等大资管与各行业相互协同,共同搭建了“股债贷保担租”多元化的融资支持系统。
证券时报社主办、以“打造资本强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八届(2025)西湖大会5月21日在杭州举行。大会期间,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当前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定位站位”“数字化”三大变局,各类金融主体必须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情怀,综合协同,打破牌照单项服务的壁垒,为科技企业构建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其中,商业银行要扮演好三重角色:科技企业的“长期伴跑人”、创投资本的“价值放大器”和创新生态的“超级连接者”。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科技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在行业变局下,您认为金融业应如何转变传统服务模式?
陆建强:当前金融面临“三大变局”。一是转型升级变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从原来的拓展增量走到盘活存量、整合资源、提升发展的阶段;二是定位站位变局,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把功能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全面重塑金融价值体系;三是数字化变局,金融服务业态和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
应对“三大变局”,金融要朝着链式生态金融的方向实现“四大转变”,即从服务单个企业向服务整个生态转变,从“当铺”金融向场景金融转变,从专项服务向综合协同服务转变,从“打猎式经营”向“种田式陪伴”转变,从而更加精准有力地赋能新质生产力。
证券时报记者:围绕全链条服务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浙商银行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能否介绍一下?
陆建强:为了构筑资本向实的创新生态,着眼长远当好耐心资本,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构建金融顾问制度。通过“1+N”服务机制,打造“金融顾问综合化服务科技企业新模式”,链接起各类金融、非金融专业人士,为科技企业提供跨越牌照约束的长期陪伴式服务。二是实施“善本信用”工程。推动授信风控逻辑创新,力求实现授信逻辑从重视财务指标向重视社会口碑、从门槛式审批向陪伴式服务、从把关式静态风控向过程式动态风控“三个转变”,强化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三是大力推进链式生态金融,运用数字化手段,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感嵌入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生态相关场景。
证券时报记者: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浙商银行如何落实相关政策要求?
陆建强:近年来,浙商银行秉持“善本金融”理念,形成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差异化评价体系和培育机制,打造“以人才银行为底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质效。
浙商银行突破了对传统信贷的路径依赖,启动“善本信用工程”,推动科技金融从“看短期”走向“看长远”,从“算短账”走向“算总账”,综合考虑企业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商业模式等非财务指标,关注企业发展潜力和远期收益,在授信风控体系中引入社会价值维度,形成了“看人、看技术、看善标”的科技型企业差异化社会价值评价体系。
我们还加强投贷联动,强化与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常态化合作,共同推进贷款+外部投资、股权撮合、基金托管和账户管理等服务。此外,加大科技型企业尽职免责力度,出台尽职免责政策,明确科技金融授信尽职免责正负面清单、提升科技金融风险容忍度相关细则。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杭州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并不断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等试点。作为根植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如何肩扛使命和担当?
陆建强:我们积极打造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标杆银行。一方面,持续完善产品体系,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浙商银行根据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求,迭代推出科技金融15大场景30大产品体系,并在杭州落地了首笔“科创积分贷”,基于科技金融实践,于2025年推出“善科陪伴计划”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精准化服务,满足企业不同阶段多元化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积极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在服务中实践“金融顾问综合化服务科技型企业新模式”,浙商银行联合起园区、创投、基金、担保机构等各类专业机构,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类问题。今年4月,浙商银行在杭州举办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大会、协办2025年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邀请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投资机构共同参加会议,紧密与政府部门合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撮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