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家全新特殊类型区域,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是国家深化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落子。近日,《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获批,商务合作区建设迈入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此次《规划》的发布,将通过空间设计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努力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促进全球资源要素在区内的集聚与高效配置。
空间设计形成人、货、信息立体流通网络
该商务合作区系全国首个同时便利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进出的特殊功能区。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峰介绍,《规划》打破传统CBD固化模式,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每个空间单元均可灵活重组,形成适应未来产业演变的弹性生态圈。整体形成“一链七星三环”的空间结构。
其中,“一链”契合客流主要动线的活动路径,满足交流交往及特色服务需求;“七星”为七处重要建筑及活动节点;“三环”指智慧环、慢行环、货运环等三类承载特色功能的路径,实现功能与形态的动态平衡。
“为了在开放便利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规划》以人为核心,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空间体系。”赵峰介绍,为满足国内外人士长短期停留的商务和生活需求,在空间设计中,充分强调通过交往空间的最大化,促成人与人的交流。通过配置丰富多样的设施,营造充满活力与机遇的魅力空间。地下建设货运通路,地面部署智慧巴士系统,空中连廊强化东西片区链接,形成“人、货、信息”立体流通网络。
形成商务交流、培训、会展应用场景
为了让商务合作区尽可能吸引全球资源,《规划》形成了三大核心应用场景。
一是全球商务交流中心。设立跨国企业总部合作洽谈空间,配备多语种即时翻译系统与智能会议终端,为跨境并购、贸易洽谈等高阶商务活动提供“零时差”支持,推动全球资源高效对接。
二是国际人才培训高地。联合顶尖高校与行业机构,搭建生物医药、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境培训平台,提供定制化课程与实训基地,助力企业破解跨国经营中的规则与文化壁垒。
三是世界级会展目的地。结合重要景观空间营造会展沉浸式互动场景,支持生物医药、消费电子等专业会展,配套智能系统与跨境展品快速通关服务,成为国际新品首发、技术展示的首选舞台。
配套服务完善确保园区高效运营
同时,为了保障园区高效运营,《规划》还构建了一站式服务配套。在商业服务设施方面,集成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沉浸式文化剧场与主题餐饮街区,一站式满足商务人士的差旅需求,同时在开敞空间内通过灵活多变的演绎场景促进文化交融。
在专业服务集群方面,引入法律、金融、会计、咨询等专业机构,提供合规咨询、跨境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企业“出海”布局全球业务保驾护航。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布局先进的网络、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多部门高效协同的人员联检场所和货物查验场地,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便利。
不止于交通枢纽集散中转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如何依托交通优势实现资源高效链接?
根据《规划》,它将依托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的交通流量集聚优势,加强多模式交通系统集成创新。对外通过空侧通道、轨道交通、空中连廊等设施,实现与浦东机场、上海东站的高品质衔接;内部通过高架、地面、地下多层次交通网络,实现人舒其行,物畅其流。适时启动“两桥一隧”,促进商务合作区东、西片区的有机融合,并根据不同阶段客流动线,开设内部智慧巴士。
“从‘交通枢纽’到‘功能磁极’,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规划,跳出了传统交通枢纽集散中转的单一逻辑,通过功能赋能、服务提质、场景黏性的策略,提升功能黏性、服务深度与政策温度,推动传统交通节点的过境属性升级为‘功能磁极’,最终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实践样本。” 赵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