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年的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即将迎来重大修订,将以更大力度敦促失信企业通过主动降价“挤水分”来纠正失信行为。
第一财经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国家医保局将于近日发布修订后的新版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下称“信用评价制度”),其中包括2025版的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事项目录清单以及信用评价的操作规范等多项实施文件。
医药领域给予回扣、垄断控销等行为造成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医保基金大量流失。这些情况,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建立了信用评价制度。
这个制度根据法院判决或行政处罚认定的药品带金销售和围标串标等案件事实,开展信用评级、分级处置、信用修复等工作,促使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合法收益。
2020版的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事项目录清单包括医药购销中给予医疗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回扣或其他不正当利益、虚开增值税发票、实施垄断、哄抬价格、低成本报价竞标等扰乱集中采购秩序等行为。
国家医保局定期通报失信行为的案源线索并且在官网公布评级为严重和特别严重的失信企业,强化社会监督。截至2024年底,现存失信企业735家,其中特别严重失信企业7家,严重失信企业40家,中等失信企业76家,一般失信企业612家。
从实施效果看,多数失信企业能够正视自身存在问题,主动采取降价等措施修复信用。这一制度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药品耗材价格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医药采购交易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对第一财经表示,通过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将法律判决和行政处罚认定的违法行为与企业信用挂钩,推动形成“失信必惩、守信受益”的市场规则,倒逼企业规范经营。
邓勇认为,信用评价制度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原四档分级区分度不足,惩戒力度不够,部分案件线索依赖司法判决或行政处罚,未充分整合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导致评价滞后,部分企业仅通过短期降价“应付式”修复信用,缺乏长期合规约束等。下一步需从优化评级标准、细化评价维度、强化跨部门协作、升级惩戒措施等方面加以完善。
今年年初,国家医保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了信用评价制度修订的三个方向,一是调整评价标准,二是扩大失信事实来源,三是强化惩戒力度。
具体来说,首先是将现行的“一般”“中等”“严重”“特别严重”四档调整为“失信”“严重失信”“特别严重失信”三档,同时下调“特别严重失信”涉案金额评价标准。其次是增强部门协同,将审计部门发现或移送的问题线索和查办结果作为失信事实来源,第三是对于向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和医药集采机构工作人员行贿、在集中带量采购中围标串标的医药企业,从重给予评价处置。
“这些修订总的基调是从严,但这个制度针对的不是一般的行贿受贿行为,而是为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相关人士行贿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评价最终的结果也不是为了评级,根本上是要敦促企业修复这种行为把虚高药价降下去。”一位医保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