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26日电(记者孙广见)24日,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第21期平台经济学沙龙”在北京举办,本期的主题是“新质供应链与交易平台创新”。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原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平庆忠指出,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体系,避免了生产过剩;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是创新生产体系,有利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是高效生产体系,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建设将引发生产装备产业向通用化智能化发展,形成巨量规模的通用产业,这是未来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主体。
我国在建设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总经理、社长张松伟指出,我国政府的“三首”采购政策,即在公共采购中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首版次软件的支持政策,为建设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提供了重要应用场景和示范引领。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教授邓晓梅提出的《基于AI的平台创新机制研究》,建立了一个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模型,为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上海云汉芯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川结合实践,系统阐述了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建设经验,深入剖析了央国企数字化供应链升级趋势,并针对性提出了央国企电子元器件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上海海智在线副总裁刘海涛介绍,海智在线就是一个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海智在线”依托平台工程设计能力和数字化产能调配能力。为产业链提供从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材料选型、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产品包装、物流发货的全流程产品交付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3月,已有70万家中国工厂、28万家全球卖家通过“海智在线”完成零部件及产品定制化采购。
快备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系统建设的另一范例。该公司运营的快备网是风电后市场专用服务网,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风电场提供快速可靠的备品备件服务,有效降低了风电场的停机损失,为我国新能源电场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开辟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