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工业碳中和还需要50%以上的技术创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灿在5月22日于北京举办的2025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
论坛由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学会指导,全球浆纸巨头金光集团APP(中国)携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以“智领纸业,向善未来”为主题,嘉宾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ESG实践等议题展开探讨,共商绿色转型路径。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阵地。然而,工业碳中和呈现“先易后难”的推进节奏。从长期来看,实现近零排放面临高难度工艺革新与高成本约束。
未来如何推进工业碳中和?技术创新面临哪些现实挑战?人工智能将怎么赋能工业领域的碳中和?又有哪些潜在困境?
在这场论坛上,王灿为我们带来思考与解答。
四方面技术支撑
工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阵地,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40%,其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排放的80%。
从行业特征看,工业碳中和呈现“先易后难”的推进节奏:短期随人口增长放缓、城市化进程趋稳及技术革新,高耗能产品需求逐步进入下行周期,达峰进程可能早于建筑、交通等领域。但长期来看,面临高难度工艺革新与高成本约束,碳中和攻坚期更为艰巨。
针对工业碳中和路径,王灿提出四方面技术支撑思路:
一是全方位推进节能,通过降低能源强度与需求形成减排合力;二是加快用能结构低碳转型,以电气化、生物燃料等替代化石能源;三是推动工艺流程创新,针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推广生物质工艺与清洁改造等颠覆性技术应用;四是依托负排放技术兜底,若工业领域到2050-2060年代仍有残留排放需削减,负排放技术可作为最终解决方案。
然而,实现这些技术支撑仍面临现实挑战。王灿强调三大难题:
挑战一:技术创新的复杂性
“工业技术应用场景差异大(如绿氢成熟度低),且碳中和依赖高关联性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协同。”王灿指出,破解工业碳中和还需要50%以上的技术创新。
他认为,传统“单点突破”模式(依赖科研单位、高校)难以应对复杂场景,亟需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一方面通过设立重大科技项目、搭建产学研平台的融合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可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技术研发成功率,呼应全球气候治理需求。
挑战二:区域协同不足
碳中和催生的新兴产业若缺乏协调,易引发地方同质化甚至内卷化竞争。
王灿建议,需强化央地协同与区域协调。基于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推动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格局。例如东北地区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可通过顶层设计推动煤化工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他还表示,在处理“重点建设”与“协同互补”关系时,需避免各地盲目跟风,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挑战三:全链条碳监管缺失
“当前全产业链碳排放监管聚焦生产端,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王灿表示,需从全周期视角,对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产业链规划直至废旧设备回收阶段进行碳排放跟踪与核查,以此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化构建。
此外,王灿特别强调政策与市场的构建,以及双轮互动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仍有两大挑战
在碳中和转型中,工业领域(尤其是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是核心,但高耗能产业常因被视为“淘汰对象”陷入融资困境。王灿提出,需创新政策工具,从“关注绿色”转向“关注转型”。
近期火热的人工智能能否赋能工业领域的碳中和?王灿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
然而,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面临两大挑战。
其一,技术落地复杂。一方面,低成本减排机会未充分应用,另一方面,高成本新技术难以落地。王灿认为,人工智能未来需在两方面发力:前者需挖掘通用应用场景,后者需针对性解决创新问题
其二,公平性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指出,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将权力集中于精英阶层,加剧马太效应。
“工业领域具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特征,其快速智能化可能冲击就业、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加剧区域经济失衡及全球技术分工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甚。”因此,王灿建议,在推动AI赋能工业发展的同时,通过转移支付、反垄断监管、技能培训及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机制保障转型公平性。
谈及实践探索,王灿介绍了清华环境学院的工作:团队依托清华碳中和院平台,联合4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近200名科研人员,打造“天工计划”碳排放数据库。
据了解,该平台实现知识产权自主可控,具备开源共享、便捷易用特性,通过AI技术对接国际标准,支撑生态环境部数据库建设并接入联合国环境署平台;借助大语言模型简化操作门槛,工业领域用户无需专业背景即可使用,数据聚焦中国产业实际,已在北京经开区等园区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