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学会指导,全球浆纸巨头金光集团APP(中国)携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2025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正大中心盛大启幕。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在2025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在产业碳中和变革趋势下,零碳园区的建设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出台配套措施,强化绿色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并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国正积极推进零碳园区和近零碳试点建设,通过“先行先试”推动传统与新兴产业的绿色转型。柴麒敏表示,“十二五”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力度,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围绕高碳排、高强度产业体系开展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等示范项目。
零碳园区建设呈现多类型、多路径发展格局。柴麒敏指出,一方面,园区依托产业技术进步,通过材料替代、提升工艺效率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能源脱碳成为关键手段,包括使用绿电、可再生热源及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在碳减排的同时,碳吸收也十分重要,纸业可与林业结合,协同推进森林碳汇、植树造林等项目,实现减排与增汇并举。
随着政策持续发力,中国零碳园区的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从产业园区逐步延伸至企业、社区、乡镇、农村等多个层级,涵盖了工业、能源、交通、生活等多领域。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发布碳中和路线图,推动零碳工厂和低碳产品认证。纸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已展开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具备示范效应的标杆案例。
尽管成效初显,但柴麒敏坦言,零碳园区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认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和企业对“零碳”的概念、边界、目标仍不清晰;建设路径不清晰,缺乏科学针对性指导;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难以对工作形成有效支撑;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完善;碳排放数据基础薄弱;跟踪评估和经验总结不到位。
对此,柴麒敏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文件及配套的建设指南、评价标准,明确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制度机制创新方向;二是鼓励先行先试,推动重点领域行业示范建设;三是加强能力建设,针对国内外在探索推动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加强培训;四是完善市场机制,加快通过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等市场机制;五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将零碳园区建设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多双边合作、“一带一路”、南南合作范畴。
柴麒敏特别强调,零碳不仅是“低碳”的量变积累,更是推动企业实现质变的系统跃迁。这一过程将倒逼企业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管理革新,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增强韧性,为未来发展夯实绿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