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宋薇萍)5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举行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简称“TR35中国”)发布仪式暨2025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期间,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者名单在沪揭晓。

深度求索研究员邵智宏、Open AI研究员姚顺雨、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友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曹芳芳、上海奇算光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钟翰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罗剑岚等榜上有名。

这35位科技青年中,有人以开源生态推动技术普惠,有人以合成数据突破具身智能瓶颈,有人将光合系统跨物种移植逆转退行性疾病,有人用拓扑超材料改写声波操控法则。他们攻克科学难题,开拓交叉领域,书写中国科技“链式反应”:从实验室原子级成像到生产线分钟级装配,再从微观蛋白质降解到宏观量子优越性验证,通过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刻下中国坐标。
其中,戴国浩提出了创新的稀疏计算软硬协同优化方法,显著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率和能效,有效缓解了大模型时代的算力瓶颈。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降成本这件事情永远没有止境,未来每一部手机、每一台电脑等终端的算力成本可能还存在2个至3个量级的下降空间,这都是值得去探索的。
钟翰森始终将突破算力极限作为核心研究目标。在量子计算领域,他选择光子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发展可实验的高斯玻色采样理论框架,基于该理论研制的“九章一号”原型机,通过76光子高斯玻色采样实现比经典计算机快1014倍的量子加速,首次实证光量子计算优越性。同时,他通过发展受激参量下转换技术、光学干涉仪实时调控技术,将“九章二号”光子数提升至113个,构建出1043 维希尔伯特空间。目前,他正集中攻克光子系统的可编程性与算法适配难题,目标是实现基于光子的通用智能算力,为未来集成化光子智能芯片奠定基础。“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在近两年实现,相比于GPU有量级上的算力提升。”钟翰森对记者说。
罗剑岚开创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飞轮的强化学习框架,实现了复杂机器人操作任务的超人类性能与高效训练。将强化学习(RL)应用于真实世界的机器人,尤其是在高精度工业装配等复杂任务中,面临着样本效率低、系统集成复杂以及长周期任务规划困难等重大挑战。罗剑岚致力于攻克这些难题,推动RL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突破与落地。他对记者说,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具有RL能力的高性能、AI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大规模投入制造产线,推动柔性制造落地,助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据悉,持续不断地发掘那些最具潜力和创新力、并能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实现从“跟随”到“引领”跨越式发展的年轻人,这就是TR35中国区评选的视角。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崛起,2017年,DeepTech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TR35评选正式落地中国,关注和挖掘中国新兴科技领域的青年创新力量。经过8届评选,TR35中国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新生态,其多样性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独特活力,特别是在AI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副出版人张岚表示,新一届TR35中国区入选者呈现的特质和趋势,那就是“中国背景的AI人才,正站在世界AI浪潮的中心”。
作为本次活动举办地,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闵行区大零号湾作为上海科创建设的重要载体,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创新环境。在业内看来,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实力,更彰显了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