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波下的4月,广州经济如何顶住压力,稳舵前行?5月24日,广州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前4个月广州经济数据显示,全市消费市场稳步回暖,产业投资持续发力,新兴产业增势较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月同比增长17.4%;1-4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7.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9%......多组数据可圈可点,经济回稳的势头不断巩固。
展开一组组数据,投资向新、出口向上、消费向好——“三驾马车”形成合力,我们看到一个无惧风浪、更具韧性的广州。
动能转换中的经济韧性
在动能转换中,最能看见经济的韧性。
今年以来,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汽车制造业仍在转型升级中承压,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上扬势头,折射出“破茧重生”的勇气与决心。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同比增长5.2%,其中,4月当月同比增长17.4%。
两位数增长的背后,是广州车企刀刃向内、奋勇拼搏的生动写照:小鹏汽车4月交付新车同比增长273%,环比增长6%,成为唯一连续6个月交付量超3万的新势力车企;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4月销量同比增长26.88%,旗下多个品牌及明星车型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订单量破万。
更多新动能正加速成长,逐渐成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前4个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显示器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和32.2%,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5倍、31.5%。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增长10.9%,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11.6%。
作为工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广州不断在工业投资上的“加码”,不仅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还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生产向更高水平发展。数据显示,1-4月,广州市工业投资在上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15.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9%。支柱产业中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动力强劲,完成投资分别增长43.3%、30.5%和10.5%。
贸易“寒流”下的修复“暖意”
即便是在“特朗普关税战2.0”下,广州与传统市场的贸易仍保持着较强的韧性,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的空间,外贸“朋友圈”越做越大,为全球贸易“寒流”注入了一股“暖意”。
据广州海关消息,今年前4个月,广州市外贸进出口4002亿元,同比增长17.6%,连续11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875.9亿元,增长28.5%,高于整体10.9个百分点,占广州市进出口总值的46.9%。
一边是外贸企业忙着接单,一边是港口码头忙着出货。1-4月,广州实现货运量2.92亿吨,增长2.9%,比一季度提升1.7个百分点,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3.8%,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9%。
“目前,工厂已经恢复关税战之前的85%生产规模!预计5月份产量在4万台,6月份产量将恢复到6万台左右。”广州万宝集团冰箱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部长郑敏哲近日告诉记者。
这样的“暖意”,还体现在“流量”之城升腾的“烟火气”中。
1-4月,在广交会和五一长假节前出行的拉动影响下,全市实现客运量1.08亿人次,同比增长0.5%,比一季度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航空、铁路客运“人气拉满”,客运量分别增长2.4%和3.5%;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672.24万人次,增长7.4%。
与此同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以旧换新加力扩围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下,广州这座“流量”之城正成为“留量”之城。1-4月,全市消费市场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0.86亿元,同比增长4.0%,比一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
特别是限额以上单位零售商品中,通讯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等购置换新补贴力度较大的商品消费保持增势,零售额分别增长3.6%和7.3%;家具类商品销售向好,零售额迅猛增长3.3倍。
“积极信号”中的未来潜能
纵观前4个月广州经济运行,这份“成绩单”还传递出不少积极信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比一季度有所收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运用,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稳中有升,营收增长再提速;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相关的信贷悄然回暖,也是一大积极信号。4月末,贷款余额8.45万亿元,增长6.4%,其中,企事业单位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了11.8%。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均呈两位数增长。
贷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预期“晴雨表”。当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时,意味着企业正在进行“长线布局”,也展现出企业对未来的发展信心。而当制造业贷款余额显著增长,带来贷款结构优化时,也预示着资金流正从传统行业“流向”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广州经济正向着高质量转型升级。
“当前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还需夯实。”广州市统计局表示,下阶段,要推动各项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蓄发展后劲,积极引育新动能挖掘经济新潜能,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预防变量,不断筑牢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