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机器人正成为消费领域的新热点,并逐渐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前不久,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项标准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兼顾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发展辅助搬运、翻身、巡检等机器人,提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在政策引领下,从入门级陪伴机器人到高端护理类机器人,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在哈尔滨,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企业研制的适老功能机器人和智能穿戴设备,已在多个社区设置体验厅;江苏一家企业研发的智能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可以全天候智能服务居家老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助行设备、床椅机器人等,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养老机器人不再只是科技展台上的概念产品,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的应用消费品。
尽管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养老机器人的价格较高,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也限制了企业的大规模生产推广;养老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为此,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养老机器人的标准和认证体系,明确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认定,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等,确保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生产领域,要突破养老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对人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企业也可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合作,注重生产操作方式简单、数据加密安全的机器人,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发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
养老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既是消费升级的具体体现,也是银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消费观念从“将就养老”向“品质养老”转变,养老机器人产业将逐步从高端消费品市场走向大众市场。市场相关各方应加大补贴力度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企业可通过向社区、养老机构等提供免费试用、设备租赁、共享使用等服务,促进养老机器人的推广与普及。
在推动市场朝着更加理性、健康方向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避免过度营销和概念炒作,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为老年人创造有尊严、有幸福感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