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式启幕。当天下午,在广东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广播电视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简称“广东影视政策15条”),围绕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建立影视创作选题库、健全影视扶持激励机制、完善影视产业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15项举措。
该政策围绕影视全产业链布局,提出九大方向15项举措,其中针对影视人才培育的系列措施引发业界高度关注。政策明确提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统一部署,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影视类人才荣誉称号、国内外重要影视奖项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影视理论评论人才到广东创业发展提供场地支持,择优资助项目创作。鼓励头部影视平台机构在广东落地影视工作室、创新探索性项目。落实好省级影视类人才资助政策。持续实施广东青年电影人才培养“繁星计划”,建立青年影视人才库。鼓励各地建立优秀影视项目引进、运营绿色通道,落实地方人才政策,为企业运营和项目开发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荐表现突出的人才(团队)按规定申报相关资助奖励和荣誉称号。
在此背景下,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业内学者,共同探讨新政策如何助力影视人才培育,帮助行业培养相关的人才。
01
全链条人才培育
“广东影视政策15条”在人才培育领域提出多项创新举措,覆盖从基础教育到产业实践的全链条。政策鼓励高校与影视机构共建实训基地、设立奖学金及创投平台,推动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创作。例如,支持在校生到在粤剧组实践锻炼,对培养编剧、导演等紧缺型专业人才的高校给予项目补贴。
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动画系系主任朱海澎指出,此举“有效解决学用脱节问题,帮助人才快速适应行业需求”。他进一步分析,政策直接影响体现在第14条的详细规定中,“该条款涵盖智库建设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全面覆盖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等不同层次,相比以往更具可操作性”。针对校企合作,朱海澎特别强调:“行业领军人士参与学生潜力发掘,这种协同育人模式正是高校期待的。”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教授强调,政策通过“联合办学、实践锻炼”机制,推动“毕业即上岗、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模式,可以减少人才外流。他以学院十年实践经验为例,他认为工作坊式项目实训模式已证明产学结合能显著提升竞争力,手头上有毕业生参与《流浪地球》《哪吒》制作并在国际影展获奖的成功案例。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实施的“繁星计划”及青年影视人才库建设,旨在发掘并培育新生力量。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动漫策划专业主任葛竞表示,青年人才库的建立“能为行业注入创新思维,并通过系统培养孵化未来领军人物”。她补充道:“电影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政策提供的真实创作环境让学生能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以我校为例,师生团队项目常因机制缺失难以落地,新政策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政策还鼓励头部企业设立工作室,如英皇娱乐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既吸引国际经验,又带动本土人才成长。针对灯光、摄影、后期制作等技能型岗位的长期缺口,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应用型教育。陈晓达指出,2024年广东专科层次影视相关专业中,影视照明技术仅招50人,硕士层面戏剧与影视专业仅招生299人,并不能满足广东庞大的人才需求,“政策将改善这种结构性失衡”。
02
直击广东影视产业三大核心痛点
2024年广东出品电影票房达51.6亿元,占全国国产电影票房的15.3%,连续23年蝉联全国票房榜首。但广东影视产业也面临着自己的短板。多位学者指出,广东影视产业长期面临三大核心痛点,新政策都逐一做了回应。
首先,高端人才短缺与区域失衡问题突出。朱海澎提到,中国影视领军人才多集中于北京、长三角,广东在人才输送上存在短板。“纵观中国电影史,产业升级都需杰出电影人引领,但郭帆、饺子等新生代多聚集在北方。”政策通过“国家级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孵化”双轨制,辅以租金补贴、项目资助等,增强人才吸引力。例如,对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团队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其次,产学研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葛竞以高校项目对接为例,指出“规模化合作机制缺失导致优质学生项目难以落地”。“我们前期准备充分的项目常因机制缺失推进困难,”她举例说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政策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推动校企资源高效对接。例如,“广东影视拍摄”小程序上线后,首批发布18个拍摄基地和200多个取景点,为剧组提供全流程支持。
最后,技能型人才断层问题显著。陈晓达指出,行业基层岗位如灯光、化妆等长期依赖“师徒制”,高校教育偏重理论。“当前基层技能人才断层严重,高校教育与实践存在差距。”政策通过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校企联合实训等,弥补技能缺口。例如,佛山打造一站式影视服务数字化平台,东莞提供高性价比器材租赁服务。
03
为全球影视工业提供“湾区样本”
对于政策15条的落地细节产出见效,学者们也积极建言。
陈晓达建议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产学合作补贴与“毕业生就业率”“作品产出”等指标挂钩,避免形式化合作。“需追踪项目成效和人才流向,形成动态优化机制,”他强调政策落地需重点关注实训基地转化率,“确保学生能成为项目实际参与者”。
政策提出“1+21”省市联动协拍网络,需确保地方服务机构高效协同。例如,增城推出“增城聚荔”影视服务平台,提供从取景到制作的全程“保姆式服务”。在区域协同与国际接轨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联盟的成立需进一步整合三地资源。例如,香港的国际化团队与广东的产业基地结合,可推动合拍项目和技术标准对接。
政策首次提出“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需利用横琴、前海等地的15%企业所得税优惠,吸引影视装备制造企业集聚。朱海澎强调,政策需避免过度依赖补贴,应通过市场化机制培育竞争力。他建议效仿增城“影视+文旅”开发衍生品,增强产业自我造血能力。陈晓达补充道:“要发挥大湾区国际化优势,推动与国际工业标准接轨,形成差异化竞争。”
以产业培训者的角度,葛竞特别期待政策对初创团队的支持:“租金补贴和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帮助外省人才在粤落地,解决从引进到留用的关键问题。”朱海澎则期待政策细则强化跨部门协同:“引进头部企业设立工作室时,需配套项目对接机制和高效行政服务。”
“广东影视政策15条”以全链条、高精度的人才培育策略,回应了行业长期痛点。大家统一的共识——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真金白银”的激励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若政策细则能进一步细化评估机制、强化区域协同,广东则有望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的中国影视“第三极”,并为全球影视工业提供“湾区样本”,让广东影视抵达更远的心灵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