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围绕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部署了8个方面主要任务,具有系统性强、为民务实、精准施策的特点。
优环境惠民生
《意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提出了很多务实举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介绍,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建设完整社区等举措都是为了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务和更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
在任务安排上,《意见》部署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在小区、社区的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方面,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完成“十四五”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基础上,继续重点做好小区内老化管线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持续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配建和完善社区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停车、充电等市政配套设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对于提升安全韧性、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抓好“里子”工程,持续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污水、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的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持续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实施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推进城镇燃气的安全整治,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对城市市政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动态预警、有效处置,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抓规划破难点
围绕破解城市更新工作的难点问题,《意见》提出六方面举措,包括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健全法规标准。
城市更新关系到土地使用和规划调整。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张兵介绍,将推动完善调查、登记、权益、规划、用途管制、执法督查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畅通部门间数据共享,全力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努力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专项规划的指导和底线约束。持续深化详细规划改革,适应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需要。
城市更新主体多元、诉求多样,需要建立健全适应城市更新的实施机制。秦海翔介绍,城市更新要抓体检。将拓展城市体检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城市更新要抓规划。将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同时,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房屋、小区、社区、城区等不同尺度的设计管理要求。城市更新要抓落实。将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共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切实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强保障增动力
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条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郭方明介绍,2024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等资金超过425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等项目。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减免等。
财政部还将聚焦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动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大对城市更新相关项目的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撬动作用,鼓励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支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吸引社会资本、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积极参与到城市更新工作中来。
城市更新行动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机遇,离不开金融信贷的支持。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推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满足水电气暖、交通仓储、通信、城市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改造等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此外,金融监管总局注重发挥不同金融工具的独特优势,鼓励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通过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物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支持。还将研究出台专门的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明确贷款条件标准,满足城市更新行动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