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地运用专项债券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再提速。
多家市场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各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接近3000宗,总面积已超1.33亿平方米,拟收购总金额超3500亿元。其中,广东、湖南、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已完成部分专项债发行,合计发债金额接近550亿元。
“当前拟收储的土地中,绝大多数宗地属于地方国企,占比超80%。”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来各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购土地的节奏明显加快,今年4月份公示地块超1500宗,已超今年前3个月累计公示总量。
涉及土地已近3000宗
根据相关政策表述,运用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是减少市场存量土地规模、改善土地供求关系、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资金流动性、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举措。
相应政策于2024年年底发布,今年以来,随着各地陆续发布征集公告及收购名单等,专项债收储政策正式进入落地阶段。
如今,专项债收储明显提速。
根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5月20日,全国各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数量接近3000宗,总面积超1.33亿平方米,拟收购总金额超3500亿元。
从不同月份来看,今年1—2月,各地公示专项债收储地块合计393宗,总金额超580亿元;3月份公示地块超830宗,总金额超1000亿元;4月份公示地块超1500宗,总金额超1700亿元。
由此看来,今年3月以来,各地专项债收储公示节奏持续加快。其中,3月份公示地块数量较2月增加超460宗,4月公示地块数量则超过前3个月累计公示总量。
中指研究院方面指出,相较前3个月,各地拟收储土地中,住宅用地宗数占比约65%,商办用地占比约25%,工业用地占比约6%,各类用地占比整体与此前保持一致。同时,拟收储地块成交时间也与此前一致,仍集中在2020—2024年,相应年份成交宗数占比约78%,特别是2021—2023年地块居多。
相应情况与政策要求基本相符。根据政策表述,运用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优先收回收购企业无力或无意愿继续开发、已供应未动工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其他用途的土地,进入司法或破产拍卖、变卖程序的土地,因低效用地再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收回的土地,以及已动工地块中规划可分割暂未建设的部分,也可以纳入收回收购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当前拟收储的土地中,绝大多数宗地属于地方国企,占比超80%,央企、民企占比不足20%。
“目前,郑州、昆明等地拟收储地块中民企名下地块占比相对较高。”陈文静指出,今年4月份,各地拟收储涉宅地块中民企名下地块占比约16%,较2月份、3月份有所提升。
发行金额接近550亿元
从不同地区来看,目前已有23个省级地区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情况。
从典型地区来看,目前广东省公示拟收储总金额超650亿元,位居第一;河南、福建两省公示拟收储总金额超300亿元。截至5月20日,广东多地已公示第二批地块,涉及约100宗地,总金额已超150亿元。
各城市中,郑州市拟收储金额约173.5亿元,收储用地面积超500万平方米,均居各城市首位;西安、惠州等城市拟收储金额均超100亿元。
从不同等级城市来看,目前一二线城市公示拟收储地块合计476宗,拟收储金额超910亿元,占整体拟收储金额比例约25.6%。一二线城市目前合计已发行专项债114.8亿元,占总发行金额的21%。
从专项债发行情况来看,目前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均已发行用于收购存量土地的专项债,总额接近550亿元。各城市中,目前广州市已发行专项债金额超60亿元,长沙市发行金额约38.1亿元,宁波市发行约13.2亿元,成都市发行约2.8亿元。
“目前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专项债实际发行规模仍较小,未来已公示项目的省份有望加速发行。”陈文静表示,目前仅广东、湖南、福建、浙江、四川5个省份实际发行了用于收购收回闲置土地的专项债,发行金额不足当前各地公示拟收购金额的五分之一,整体发债节奏有待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