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下,机器人产业正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论坛上,汇川技术、兆威机电、乐聚机器人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与美银证券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勾勒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扩张的清晰路线。
这场思想碰撞不仅揭示了当前产业发展的矛盾点,更指明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破局之道。
热潮与冷思考
“人型的概念很火,我们觉得也是未来超过新能源汽车的万亿级市场,但是它现在面临的难点或者困难也是比较多。”汇川技术联合创始人宋君恩首先表示,人型机器人正站在从“炫技”到“实干”的转折点。
他将人型机器人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炫酷展示期”,聚焦特定场景的“工业应用期”,以及实现多场景通用的“智能普惠期”。
当前行业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阶段,尽管资本市场热情高涨,但要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仍需突破技术与成本等多重枷锁。
“乐聚机器人从2006年至今,一直专注人型机器人赛道,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赛道。”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提出,2022年末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为人型机器人带来“具身智能”革命。
然而,技术融合的阵痛愈发明显:大脑(智能算法)与小脑(运动控制)的协同机制尚未成熟,硬件与软件的割裂导致产业生态难以闭环。
现实中,数据匮乏成为另一堵高墙――不同于大语言模型依赖的公开语料,具身智能需要海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而当前行业仍处于数据积累的初级阶段。
一直深耕于微型手的模组和机器人灵巧手的兆威机电,而今已是国内微型驱动领域的领先的企业。兆威机电总经理叶曙兵则强调硬件创新的紧迫性。
他以公司自主研发的17自由度灵巧手为例,展示微型驱动技术如何突破传统限制,“因为人自从有了一双灵巧的手以后,可以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然后人类才不断的发展,包括大脑的飞速发展也跟手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他也直言,传感器精度、硬件可靠性及量产成本仍是制约行业规模化的关键因素。
现实中,在工业物流、酒店服务等场景中,机器人若要替代人力,仍要实现“毫米级精度”“数万小时无故障”等多重突破。
差异化竞争密码
可喜的是,面对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正凭借独特优势构建护城河。
冷晓琨表示,以乐聚机器人的交付数据为例,似乎可以佐证该产业的又一爆发视角:该公司2025年一季度完成300台人型机器人交付,全年目标直指2000台。
他说,国产化率从不足10%跃升至90%的背后,是中国完整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本土企业正通过规模化生产将单台成本压缩至数十万元,为市场普及奠定基础。
兆威机电的“专精特新”路线同样值得关注。叶曙兵介绍,公司深耕微型驱动领域20余年,在AR/VR设备驱动模组市场与国际头部企业形成了深度合作。其研发的微型驱动外径仅数毫米,却能实现其“高效值”,技术优势使其在消费电子与机器人精密部件领域建立了技术壁垒。
“国内市场场景特别多,特别在工业领域,我们几乎所有的场景、所有的门类都具备,中国市场已经经历了千锤百炼,有了行业比较领先的解决方案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出海。”宋君恩介绍,包括汇川就具有许多解决方案全球领先。
他介绍,公司把这些解决方案向全球输出,当该优势发挥出去,同时解决了多个短板,比如交付的短板、贴近用户定制化时间慢的短板等等。
宋君恩认为,利用好优势,解决好短板,“我相信在这一轮国际化、全球化,中国企业,特别有优势的龙头企业,一定会建立比较好的竞争优势。”
加速国际化布局
当护城河逐渐构建完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
“(我们)人型机器人和具身大脑训练领先,有了硬件、供应链的基础和我们国内场景数据的优势,可以在国内低成本打磨机器人,可以产业化,我们人型机器人和具身机器人锚点不一定国内循环,”冷晓琨表示。
他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战略突破口。凭借成本优势与场景适配能力,乐聚机器人已在中东、欧洲工厂落地应用,承担重复性劳动岗位替代任务。
随着国内场景打磨的技术日益成熟,中国机器人将沿着全球化路线图,逐步实现“技术反哺”,并推动全球制造业升级。
叶曙兵透露,兆威机电已在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设立子公司。同时,公司计划通过香港H股上市,也是为了加速国际化布局。
面对德国、瑞士等传统强国,兆威机电以“大批量、高性价比”制造能力形成错位竞争,在机器人灵巧手等细分领域抢占了国际市场份额。
“2011年,就开始做(海外),但是我们内部的评价,相对国内一些龙头企业来说我们确实慢一些。我们真正的出海战略是在2022年开始实施的。”宋君恩透露其优势所在,“当然我们从研、产、销、投资,四位一体做出海战略。”
在他看来,这也是中国企业到了现阶段,特别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必须要走的国际化、全球化道路。而汇川技术,不仅是在海外销售,还把研发、产能以及投资布局,都在海外主要市场进行布局。宋君恩透露,汇川技术以“行业定制化+大客户战略”为核心,将国内积累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向海外复制。
未来已来,机器人产业生态重构中的机遇与挑战,已然并存。从多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企业代表的讨论中不难看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或许正处于爆发前夜,但仍需跨越三大鸿沟:技术融合的深度、场景应用的广度、全球市场的维度。
当硬件成本随规模化下降,算法优化与数据积累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的速度,更在于生态构建的智慧。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以及全球化布局的深化,这个万亿级赛道有望早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