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4 11:08:10 股吧网页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成立20年,聚力交叉融合攀医学高峰
来源:上观新闻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二号楼A幢三楼,步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Sciences,简称IBS)走廊,一面崭新的照片墙映入眼帘。墙上排列着研究院每位教职工的形象照,共同环绕着色彩明快的“我爱IBS”的英文标识,彰显着这个科研机构的独特气质。

  2005年5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揭牌运行,扬帆起航。今年5月,这座生物医学研究的学术殿堂迎来建院二十周年的生日。

  “生物医学研究院从诞生起就是创新的产物,是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的创新载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传统建机制’的创新实践,也是打造基础临床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承担了聚焦科技前沿,凝练关键问题,引育尖端人才,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从‘零到一、一到十’的光荣使命。”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说。

  20年来,生物医学研究院始终以创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交叉学术研究机构”为使命,在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形成“代谢与肿瘤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医学表观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医学”三个优势方向,构建起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孵化出众多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当前,生物医学已经成为推动复旦医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复旦大学迈向新征程、以“文理医工”四轮驱动建设一流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引擎。

  “IBS就像一座现代化国际机场,各课题组恰似在此运营的航空公司。这座科研‘航空枢纽’为科研团队搭建起腾飞的跑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葛均波表示。

  2023年12月22日,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长文,首次用结构重现出了转录从头起始的16个连续动态全过程,揭示了通用转录因子(GTFs)和转录泡协同RNA聚合酶Pol II调控转录起始向转录延伸转变的分子机制。此前三年内,徐彦辉团队连续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5篇相关研究论文,直击生命科学中心法则的核心。

  近年来,徐彦辉团队深耕基因转录领域研究,揭示了转录多个过程的分子机制,逐步打开转录过程的“黑匣子”。团队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事实上,十年前,徐彦辉选择转录这个研究方向时并不被看好,甚至还遭到“劝退”,因为当时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被国外几个实验室所主导。然而,徐彦辉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科研上,应该做对的事。什么是对的事?就是探究这个领域里最核心的问题。”

  徐彦辉的经历正是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们的一个缩影。在采访中,几乎每位科研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在此做科研的一个感受——“不求稳妥求突破”。正是这种氛围,激励着这里的科研工作者勇攀一座座学术高峰。

  建院20年来,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调控、非编码RNA、结构生物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与代谢交互调控、肿瘤代谢与免疫、人类遗传疾病、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校十大进展”、“中国十大医学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两项成果入选国际权威教科书。

  生物医学研究院既是人才储备的“蓄水池”,也是人才成长的“助推器”。

  20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发展战略,持续引进了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青年才俊,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新基石研究员2名,尚思探索学者2名,16人入选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其它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40余人次。

  建院之初,生物医学研究院就向海内外广发“英雄帖”。2006年3月,雷群英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回国加入生物医学研究院,在这片科研沃土上迅速成长。“时任的杨芃原副院长对我的关心与鼓励让我铭记于心。每次见面,他都会询问我的科研发展规划,并给予我专业的建议和指导。”雷群英还记得,一个深秋的夜晚,刚做完实验回家的她在校门口遇到了杨院长,“他背着双肩包,给了我温暖而坚定的鼓励,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2023年,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入选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她看来,这得益于她在研究院长期积累的科研经验。“我提出的肿瘤代谢起源假说,正是源于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异常的深入研究。不过,一开始这一想法遭到了一些质疑,但IBS前辈们‘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精神激励着我坚持走下去。”

  为更好地保驾护航人才的成长,生物医学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就定下了院内所有工作围绕“服务PI”开展的理念。葛均波表示,自己大部分时间是为各位PI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大家跑跑腿、打打工,但我不干预每个课题组的日常运转,让大家根据自己的节奏产出成果。”

  这一理念形成了研究院内浓厚的科研氛围。每年11月举行的生物医学研究院年会都会邀请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全院PI,以及部分研究生共聚一堂,开展充分交流讨论。这个每年一度的高规格学术盛会也被称为“IBS人的双十一”。就在建院2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生物医学研究院也将以一场大咖云集的学术盛会作为对20年发展历程的献礼。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