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日前监管部门多次表态要适时进行降息降准操作,最近正式实施了。央行最近公布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调,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调低存款利率。经过这次调整,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已经普遍低于1%,而两年前该利率一般还在2%上下。
银行利率大幅度下调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政府为了鼓励投资与消费,需要实施较低的利率政策。在利率处于偏低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负担会降低,个人负债消费的压力也相应减小,有活跃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在物价水平相对比较低,消费者价格指数长期徘徊在1%以下,生产者价格指数更是连续处于负值,经济基本上不存在大的通胀风险,即便存款利率低于1%,也不会出现“负利率”的状况,储户的利益仍然可以得到保证。因此此时降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中国居民历来具有喜欢存款的传统,即便是证券市场发展壮大之后,储蓄仍然是广大居民最重要的投资选择。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国内居民储蓄余额超过160万亿元,环比增长近6%,明显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消费意愿不强有很大的关系,但现在储蓄利率降了,而且降幅不少,这会对居民的投资意愿产生影响吗?应该说,这个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一年期利率降到1%以下后,一般储户所能够获得的利息收入是很低的,从心理上将会淡化其对储蓄的依赖。事实上,今年以来由于储蓄利率下调的风声越来越大,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开始把资金配置到固收类理财产品上去了。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又回到了31万亿元的历史峰值,环比增加了4%以上。现在银行储蓄利率下降,也会拉动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下降,居民的投资意愿发生变化就成为一个大概率现象。
即便现在实体经济的运行有一定压力,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息率还是高于2%的,这也就预示着如果居民把资金用于投资活动,理论上是可以获得较银行储蓄利率高的账面收益。过去总认为上市公司4%以上的股息率才有吸引力,现在哪怕2%的股息率,回报也不低了。
在某种意义上,1%的利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储蓄利率低于这个水平时,虽然不至于从根本上改变居民的储蓄意愿,但会极大地降低其储蓄积极性,并且在部分群体中形成事实上的储蓄搬家趋势。而这个时候,替代储蓄的投资品,特别是股票,如果能够走出稳步向上的行情,那一定会加快储蓄搬家,并且形成直接流向股市的态势。到时再回头来看,不难发现这次的降息,的确影响了居民的投资选择。
当然,这种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因为人们认知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收益远高于储蓄的金融产品出现。并且,股票市场的稳定很关键,股票投资中股息率当然重要,但如果股价处于下行通道,那么股息收入恐怕抵不上股票的市值损失。所以,努力稳定股市,活跃资本市场,是推动居民改变对储蓄过度依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