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4 00:40:20 股吧网页版
比全国早老21年,这座超大城市准备好了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上海37.6%的常住人口、约577.62万人年满60岁,再次引发社会对老龄化的关注。

  但其实,上海于197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了21年。而且,“三人行,有一老”,更是这座超大城市长达8年多的现实。

  2017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3.2%,站在了1/3的关口。此后,占比持续走高,直至最新公布的截至2024年底的数据。

  上海“老”,并不是一件让人特别惊讶的事。我们讨论上海的意义在于,要直面“老”的城市,不止上海。

  2023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1%,达到中度或重度老龄化的省份已有19个。

  所以,与其惊讶上海“老”得比肩日本,不如看看这些年这座城市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都做过哪些工作。

  一个格局

  “老”得早,上海为养老的铺垫则更早。

  出版于2017年的《大城养老:上海的实践样本》书中曾梳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就全面启动了公办养老机构建设;

  1992年,首次将送餐、定期送医上门等为老服务项目,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之后,更是连续20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2001年,上海在全国最早出现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

  2004年开始,又在全国率先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到2005年,上海定下了养老公共服务投放的路径和养老公共资源配置的比重——90%为居家养老,7%为社区养老,3%为机构养老。

  这一格局浓缩为“9073”,几个数字也成为后来全国养老体系的基础框架。

  快速的老龄化,让上海不敢懈怠,从政策文件的出台频率可见一斑。

  城叔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民政局的官网上查找发现,自2004年起,过去21年间,包括12份已失效的,上海共发布有72份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文件(注:不完全统计)。

  可以看到“十四五”之前,上海搭建好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制定了包括《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016年)《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2014年)《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2020年)在内的三部地方性法规条例。

  “十四五”的系列规划,也给“养老服务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细分领域留足一席之地。

  其中,分析了阶段性的瓶颈问题:

  比如,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增长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持续运营的财力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活力尚未充分激发,等等。

  又规划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比如,到2025年,上海的养老服务制度整体要“成熟定型”及“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同时,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发展体系不断健全,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产品充分发展,高质量的养老行业管理全面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梯度更加合理。

  在上海的理念中,养老服务的“增量”“增能”“增效”,需要同时实现。

  一张床

  新增“一张床”、从硬件出发,是很多城市打造养老公共服务的第一个焦点,也是最有建设成果显示度的一个环节。

  2020年上海养老机构床位数15.9万张,2024年已经达到17万张,2025年要进一步达到17.8万张。床位增加的背后,是整个机构养老的空间在增加。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一共建成了693家养老机构(注:指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护理服务的机构)。

  细数上海出台的72份政策,其中半数均直接涉及机构管理。覆盖了从设立许可、登记备案、等级评定、信用评价、床位统筹、奖励补贴、融资贷款、失信监管、品质升级等各个方面。

  可是,即使不断增加机构、增加床位,上海依旧存在着“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现象”。

  以及,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均预测未来高龄老年人的增多,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的日益庞大。随着社会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提高,全社会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凸显。

  问题来了,当瘫痪在床的60岁老年人和身体硬朗的80岁老年人同时来到养老机构,应该把紧俏的床位让给谁?

  城叔注意到,若干政策中有一条比较“抢戏”,是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服务管理办法”,当时的发布主体是市政府办公厅,而非民政局牵头的部门文件。

  所谓“统一需求评估”,就是把60岁以上、所有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估,综合考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得出评估结果,分类六档照顾等级。再把涉老公共资源放到一个盘子里,按评估结果匹配养老服务。

  后续出台的《上海市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及轮候管理办法(试行)》也跟前序政策环环相扣——先评估老人的需求等级,再按申请时间先后轮候床位。

  一群人

  有了硬件,还需软件。“人”是养老体系中被“倒苦水”最多的一环。

  此前在调研养老机构过程中,城叔发现,“老扶老”是常态。

  养老机构里,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护理员们,往往年龄也在50岁、60岁以上。穿尿不湿、抱上轮椅、翻身穿衣……对于年龄大的养老护理员来说,护理技能通常门槛不高,但并不是一份轻松的活。

  这个行业特征就是“低门槛、低技能、低收入、高流动性”,但凡有稍好一点的选择,都不会多作停留。

  建强养老护理员队伍,才能形成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所以,从2015年起,上海就开始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出台系列的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则密集出台了一波。

  上海建护理员队伍的思路是,通过中高职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引进外省市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培养录用外省市来沪从业人员,再加上上海户籍劳动者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多条途径壮大规模。

  去年11月新发布未来三年的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提出:

  到2027年,“力争”总量不少于8万人;

  护理员整体持证率达到90%,“并保持”;

  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畅通;

  形成一整套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机制。

  字里行间,透着这一特殊队伍建设的难处。

  一些科技

  床多了、护理人有了,上海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希望迈入从“有”到“优”的next level。

  除了“医、护、食、住”等传统养老服务领域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外,整体而言,上海的养老正在加入科技的力量,让“智慧养老”从抽象理念变为切实行动。

  今年4月消博会现场,城叔见到了一些外骨骼设备。“我们用外骨骼解决人的力量代偿。”傲鲨智能市场总监张华介绍,他们过去深耕日本养老市场,接触到不少先进的智能硬件产品。

  回国创业后,就选择了养老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上海,“在老龄化趋势下,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人的机能代偿的一些诉求。”

  目前,市场上投放了一些外骨骼穿戴设备,有的设备专为半失能老人设计,助力他们重新恢复行走能力;有的可以给养老护理员穿戴,“当他们穿上后,再搬运老人,可以减轻腰部负担,有效缓解护理工作中的体力消耗”。

  在上海,智慧养老的创新应用远不止外骨骼设备。一个呼叫器,背后串联起近百家社区与市场服务资源;一个红外线感应器,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行动轨迹和生命体征;一个网络社交平台,是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按照“十四五”规划,上海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100个智慧养老院。为推动这一目标顺利实现,2023年上海继续出台政策“补丁”,协调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智慧养老院的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单个养老院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补贴。

  “三人行,有一老”,在上海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而是持续八年多的真实日常。这座超大城市一直在老龄化浪潮里“摸着石头过河”。

  当很多城市还在为“如何养老”发愁时,上海已经开始思考“怎样养得更好”——毕竟,应对老龄化,从来不应是解决难题而已,更该成为探索社会服务升级的契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