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研究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关举措,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
会议指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
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制造业低碳转型可催生碳捕集等新兴业态
会议指出,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产品推广,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要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优化相关政策,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更好支持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65.4%,传统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占比超70%。通过绿色化改造,可直接降低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缓解大气、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规避欧盟碳边境税等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维护产业链安全。
“长远来看,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盘和林说,绿色技术革命正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新能源汽车、光伏、氢能等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新赛道。通过绿色低碳转型,可推动制造业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催生碳捕集、能源管理等新兴业态,形成万亿元级绿色产业集群。
另外,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还能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根基。
需构建三位一体的绿色转型框架
应该怎样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盘和林对每经记者表示,要通过系统推进、精准施策,构建技术、产业、政策三位一体的绿色转型框架。
具体而言,第一,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新路径。会议强调加强共性技术攻关,直击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卡脖子”问题,同时完善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缩短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绿色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对传统产业是通过设备更新实现“凤凰涅槃”;对新兴产业则明确高起点要求,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三是软硬结合构建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他表示,完善标准体系是“硬件”支撑,未来需加快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标杆值、绿色产品认证规则,建立碳足迹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优化政策则是“软件”保障,未来将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如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级纳入信贷审批,对绿色技改项目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倾斜。
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盘和林认为,这可以发挥设备更新政策的导向性,引导企业选择更加节能、更符合低碳要求的新设备,并鼓励企业开展工艺改造,减少碳排放。他表示能源开采、数据中心、化工等行业需要加快绿色改造升级。
探索森林、草原等要素补偿方式
会议指出,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细化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良性互动。要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稳步拓展补偿领域,积极探索森林、草原、大气等其他生态环境要素补偿方式。
要健全奖罚分明的制度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研究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生态补偿主要有两种形式: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纵向补偿主要是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近年来已有较大规模的实践。但仅靠纵向补偿已不足以支撑后续的保护需求。
“横向补偿机制就是区域间补偿。”马军说,以大江大河为例,上游如果能够保护好水源,下游就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下游地区有意愿也有责任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因为上游地区在保护水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治理成本,还可能因放弃一些发展机会而面临机会成本。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尝试。例如,安徽和浙江两省启动了中国第一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共同保护千岛湖的水质。
“现在,我国要进一步将这种横向补偿机制向其他领域拓展。”马军说,森林、草原、大气等的保护同样需要多方努力。但正是由于保护产生的效益难以量化,明确受益人也较为困难,才需要积极探索。
马军表示,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因为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支撑大规模、高水平的保护。因此需要建立各种机制,推动市场建设。”
他提到,从全球来看,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森林碳汇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森林的地区可以获得一定收益,从而提高保护的积极性。在国内,如果能够将更多的生态资源纳入碳市场等交易机制,也能形成一定的保护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