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刘怡迪)23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多位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围绕作物增产稳产、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分享。
生产合作社多措并举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比上年增加5.1公斤,其中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八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介绍,2015年,他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投入使用大型农机具,目前,合作社形成了“垄上双行、垄上三行”的种植模式,从整地、播种、植保到收获都实现了大型机械化作业,粮食产量和品质有了提升。
优质品种也是稳产增产的一项重要保障,以种植大豆为例,合作社不再像以前盲目选择品种,而是种植高油、高蛋白大豆。据介绍,目前合作社种植大豆3万多亩,种植籽粒玉米1.5万多亩,种植鲜食玉米1.5万多亩,14年来累计生产粮食达3亿多斤。
据介绍,2024年,合作社成立了食品公司,建设一个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建立两条生产线、一条速冻隧道生产线、一条真空生产线。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农资销售、农业种植、生产托管、种子繁育、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我们不断研发新品种和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产品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让大家吃得好,而且吃得饱。”邹德海说。
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加强带动小农户增产增收
2024年,我国农业社会化年服务面积超过21.4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400多万户。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是为小农户提供水稻生产托管服务,理事长徐海波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帮助下,合作社在装备、配种、栽培等方面形成了集成技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应用了到小农户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科技种田。“去年做了一个测算,接受我们服务的小农户,水稻亩均产量比其他农户高200斤,产量的增加也促进了我们服务的拓展,实现了共赢。”
徐云波表示,现在农机装备、优质品种、信息化等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让社会化服务的力量不断加强;国家这几年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社会化服务也有专门的财政补贴,极大促进了社会化服务发展。“在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水稻保险保额406元/亩,现在提高到1000元/亩,极大地保障了种粮安全。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贷款非常难,现在许多银行都有非常好的支农金融产品。”他介绍。
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强化产业联农带农
3月份,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产业联农带农等。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介绍,在带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潭头村深挖红色资源、富硒资源,联合周边村成立富硒蔬菜产业园、富硒水稻基地,扩大了群众就近就业渠道。还打造了全国旅游重点村镇——富硒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让村里的百姓托起了“富硒碗”、吃上了“旅游饭”。他说:“我们村有‘三金农民’的说法,流转土地拿租金、企业务工得薪金、集体分红得股金。我们村的刘大姐以前在广东务工,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她把自己的3亩地流转给我们企业,入股我们村的旅游公司,自己还到富硒食堂上班,年收入从2万多元提高到现在的6万多元,可以说是增收顾家两不误。”
提供就近就业岗位保障农民务工收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3307.9万人,脱贫劳动力的务工规模和就业质量双双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上涨到了16740元。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介绍,近10年时间里,农场累计向周边农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现在最年轻的务工农民已经67岁了。“我们农场固定用工47人,现在恰逢我们疏果套袋和除草阶段,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现在一天大概需要100-200人的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一般像夫妻俩都在我们这边务工的话,一年会有近10万元的收入。”
邹德海介绍,合作社一方面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费用,“比起当地小农户之间的流转土地,我们流转土地的价格比小农户之间的流转多200多元”。同时还提供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种植、农机技术、农技技术、食品销售等方面的就业岗位,其中不少岗位为员工缴纳社保。综合下来,合作社一年给周边农户创造收益可达800万元以上。
农技培训提质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据了解,2024年依托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农业农村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超400万人次。同时,“头雁”项目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介绍,作为一名基层渔技员,她围绕三门青蟹转型升级需求,改变“以鱼养蟹”传统模式,全面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应用,现在,三门县8万多亩的青蟹养殖塘基本都换上了配合饲料,累计减少小杂鱼的投喂量超2万吨,带动3300余养殖户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同时,当地通过校地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实施产学研推联合创新,助力三门“鲜甜产业”提质增效、渔民增收致富。
她介绍,要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培育好创新主体。“我们从业30多年的养殖户老阎,他以前只知道起早摸黑在塘里干。经过参加我们多次的培训之后,他现在学会蛏子底铺网、微生物制剂扩培、饲料投入新技术,还和家里人一起搞起了直播带货,每亩效益提升一千元,这样的养殖户在三门还有很多。”
还要发挥多元农技推广力量的作用。“浙江省有100多支产学研推创新团队,三门县积极向这些高校院所借智借力,成功突破了青蟹苗种繁育、全过程工厂化养殖等技术难题,给产业转型注入了新动能,真正把书本上的新技术变成了老乡们塘里的好收成。”陈丽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