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娜报道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金融赋能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接连出台,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更是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5月16日,“创业投资与民营经济绽放女性力量”闭门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中国投资协会创投委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中华女创投家联谊会主办,光大银行科技园支行联合主办,21世纪创投研究院进行智库支持,北京龙门育英加速器、私募股权行业ESG倡议(CID)提供战略合作。
本次活动的“投资策略与创业创新实践”环节中,来自政府、投资机构和企业界的女性代表结合专业领域与亲身经历,分享了她们眼中的“她力量”。她们既是职场沟通的桥梁,弥合性别思维差异,也凭借韧性与信心穿越经济周期,成为连接复杂生态的关键力量。
无论是在硬科技的能源转型,还是医疗创新与消费领域,女性投资人和创业者以细腻洞察与坚定决心推动行业持续成长。她们注重文化建设,直面战略挑战;坚持自我本真,积极拥抱合作共赢。具备法律与ESG背景的专业人士也参与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打造更包容的创投生态,助力“她力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投资的新引擎。
在韧性中前行:女性视角下的坚持、平衡与成长
在市场波动和行业调整中,女性投资人和创业者以不同方式坚持在自己的位置上。她们在募资、投后、项目管理等环节中直面挑战,也在持续实践中积累经验。无论是建立基金、推动科技创新,还是在细分赛道深耕,大家都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练判断力和执行力。
一些嘉宾谈到,在职场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依然是女性面临的重要课题。有的人选择适应环境,变得强势;有的人在不断调整后找到自己的节奏。无论是哪种方式,大家都在努力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并相信坚持的价值。她们也提到,柔软、协调、沟通力等特质,在行业发展中正在发挥实际作用。
同时,大家也普遍认为,女性在创投和科技行业中还有更多成长空间。判断项目、承担失败、组建团队,这些都需要不断学习与突破。一些嘉宾分享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也有人强调团队中信任和互补的重要性。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大家都在继续向前,积累力量。
北京星竹创业投资创始合伙人杨力分享了在经济下行期创立新基金的经历。她坦言,募资环境低迷、行业信心波动,但正是女性特有的韧性、同理心和乐观,让她和合伙人坚持下来,在AI等新兴赛道中寻找机会。在投后前置的实践中,杨力的团队主动支持项目出海、对接客户,通过早期反馈帮助企业打磨产品,也更全面了解项目本质。“无论多难,也要有憧憬美好未来的信心”,她说。
芯能创投管理合伙人裴婉辰分享,今年她迎来了一个特殊的项目——自己所投企业中首位女性创始人。对方是一位清华博士,外表像大学生,却在项目推进中极为专业,沟通清晰、思维缜密,展现出女性创始人少见却极具力量的一面。在她看来,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仍受到许多现实制约。“职场中能坚持下来的每一位女性,不论职位高低,都是非常伟大的。”
明德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双霞因惯常的短发和中性打扮常被误称“先生”。在她深耕的能源转型领域,无论机构还是项目,几乎都是男性主导。但她已习惯在会议室里“唯一女性”的角色,也更坚定了她作为女性投资人的独特价值。她表示,女性的跳跃性思维有助于在细分复杂的能源系统中“织网”链接资源;在紧张博弈的董事会中,女性更能提供情绪价值、弥合分歧;而在艰难时刻,坚持到底的往往是女性那份不动摇的韧劲。
国寿股权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君分享了她从医生转向投资人的经历。中国创新药近年来已具备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药品“出海”,国寿股权也正积极推动大健康领域的创新投资。谈到创投行业“女性力量”,她表示,女性投资人往往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格局,在面对失败时不轻言放弃。她还强调,真正的创新,往往要靠敢闯、敢坚持的人才能推动前行,这正是生物医药投资的挑战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
在投资行业打拼多年的丰驰资本合伙人薛敏坦言,自己曾一度在性格上变得“非常强势”,但今年她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还是要发挥柔软、协调的一面,更有韧性地做事。”她认为,女性并非要变得强硬才能在行业立足,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是更可持续的力量。对她来说,无论是女性投资人还是女性创业者,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追求融入男性规则,而在于更从容地拥抱自我、带着韧性走进主场。
普耀九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袁丽淇认为,女性进入创投行业,既要清晰认知自己的特质,也要不断提升判断力和执行力。她将“胸怀、格局、品格”作为选人的重要标准,分享了基金的组合策略,强调在艰难环境下,更需要联同优秀的人组成“六边形战士的团队”,以及押注有深厚行业积淀和影响力的创业者。她鼓励女性勇敢走向职场前线,“如果你又勇敢,又美丽,又温柔,那当然是最好的。”
清飞科技创始人、CEO魏宇飞以“妈妈”和“连续创业者”的双重身份现身圆桌讨论。清飞自2018年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从人脸识别红蓝对抗起步,逐步拓展至活体检测、车联网安全、仿生机器人等方向。“灿烂阳光之后,还是要回归本真。”魏宇飞坦言,机器人商业化仍处早期,未来3-5年仍是蛰伏期。清飞一方面积极拥抱资本,寻找商业化路径,另一方面也会沉下心来持续深耕。
性别视角中的价值创造:沟通力、组织力与制度建设
在市场波动和行业调整中,女性投资人和创业者以不同方式坚持在自己的位置上。她们在募资、投后、项目管理等环节中直面挑战,也在持续实践中积累经验。无论是建立基金、推动科技创新,还是在细分赛道深耕,大家都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练判断力和执行力。
有嘉宾谈到,在职场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依然是女性面临的重要课题。有的人选择适应环境,变得强势;有的人在不断调整后找到自己的节奏。无论是哪种方式,大家都在努力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并相信坚持的价值。她们也提到,柔软、协调、沟通力等特质,在行业发展中正在发挥实际作用。
同时,大家也普遍认为,女性在创投和科技行业中还有更多成长空间。判断项目、承担失败、组建团队,这些都需要不断学习与突破。一些嘉宾分享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也有人强调团队中信任和互补的重要性。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大家都在继续向前,积累力量。
北京市工商联经济处副处长唐宁介绍了“4+1”产业专委会的筹备情况,并指出,在与企业长期对接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政府事务负责人往往是女性,她们在政策领会与执行推动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唐宁表示,女性与女性之间沟通更容易。有些女性能将男性的逻辑语言转化为女性更易理解的方式,弥合性别间的思维差异。这种理解与转译的能力,是职场中难能可贵的桥梁角色。
盛世投资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合伙人姜燕表示,团队近年来持续推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行业的ESG生态建设。她透露,团队正在设计“性别视角投融资工具包”,希望帮助投资机构在评估企业时更多关注女性创始人、高管占比、女性就业带动、女性相关产品服务等维度。她呼吁行业推动女性友好型政策,从招聘到薪酬、职场文化与治理机制中全面融入性别视角,“希望这个生态里有更多力量支持她们的价值创造与长期成长。”
春华资本董事总经理黎路认为,优秀的投资机构归根结底是组织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持续吸引和协作优秀人才,保持灵活应变的机制与投资模式,以创造长期价值。在谈及女性力量时,她直言,女性在传统较少涉足的行业中想要成功,往往要像做企业一样“蹚出一条路来”。无论是选择回归家庭还是专注事业,关键在于“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更自信地走好自己的路。
中创鸿星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万松指出,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正经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在城市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上,创投机构面对各种“不可能三角”的博弈挑战,女性往往以更高的韧性、敏锐的判断和柔性的沟通方式打开突破口。而从投资策略的角度来看,真正带来超额回报的项目往往来源于“非共识”。女性天生具备的直觉和洞察,或许在关键时刻能提供不一样的判断维度。
德联资本管理合伙人贾静表示,团队在投决中没有对女性创始人设置专门的评判标准,而是放在包括表现、能力、态度、性格、品格等维度的框架下进行整体考量。她指出,女性创始人在亲和力、文化建设和团队氛围上往往有优势,团队准备更周密。但这种“思考全面”有时也会削弱决策效率,成为节奏偏慢的潜在风险。在她看来,是否情绪化不必然是问题,关键是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沟通工具。
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分析了女性创业者在医疗健康和消费领域的独特优势。医疗领域中,女性在复杂的临床和商业化流程中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带领团队稳步前进。消费领域的女性创始人则更善于捕捉用户需求,设计出贴近市场的产品。她们的韧性和细腻使得相关项目在逆境中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她透露,祥峰投资接下来会将“她经济”作为重点投资赛道之一,支持女性健康和消费领域的创业者。
国浩律师事务所许玉灵律师虽非传统创投人士,但因长期与创投圈密切互动,积累了独特观察。她指出,女性在创投领域展现出的坚韧和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医疗、AI和大消费等行业中涌现了不少优秀女性创业项目。同时,她关注女性就业现状,强调女性蓝领群体的就业支持,认为这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