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俗称“老年痴呆症”)认知功用改善药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成为“一药难求”的稀缺品,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购药难”问题的广泛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5月19日,该药的生产商绿谷医药科技,曾在官网发布公告回应,“我们陆续收到各地患者关于甘露特钠胶囊‘购药难’的情况,以及个别购药渠道急速涨价。我们深知用药中断会对病情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深表遗憾。我们正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竭尽全力处理相关供货问题,以尽快满足患者的迫切治疗需求。”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发现,2025年以来,甘露特钠胶囊不仅在医院面临处方难的问题,其在各线上购药平台的供应较为紧张。早前绿谷制药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九期一”在DTP药房销售,合作伙伴包括思派大药房和国药控股大药房。5月21日,记者致电了解到上述DTP渠道均已出现短缺情况。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该药购药难?本报记者为了解进一步情况,在5月21日、22日两天,持续致电绿谷制药按提示要求(转1),截至发稿前电话始终未被接听。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事实上,某种药品缺货的新闻屡见不鲜。比如进入秋冬季节流感高发,流感常用药物奥司他韦在多地断货。但度过疾病爆发期短缺情况会相应好转,这样持续几个月缺药的情况并不多见。”
一药难求
日前,北京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天跑了很多家药店和三甲医院,全都没有甘露特钠胶囊。我问了天津、上海的朋友,那边的医院也买不到。”
2019年11月2日,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下称“绿谷制药”)提交的上市请求。2019年12月29日,绿谷制药宣告“九期一”上市,患者从当天起可凭医生处方,在全国各大专业药房(DTP药房)购买该药物。
DTP药房作为该药核心销售渠道,5月21日,记者拨打其主要合作伙伴国药控股大药房和思派大药房的官网公开电话,以购药者身份进行咨询。接线工作人员称,“该药暂时查询情况显示缺货,缺货原因不清楚,药品到货后会给预订者打电话,可以凭医生处方购买。”
上述受访家属表示,“2025年以来,甘露特钠胶囊不仅在医院面临处方难的问题,其在各线上购药平台的供应较为紧张。仅有个别几家店铺有货,同时售价随紧缺程度水涨船高。”记者检索发现,近几个月来,该药的市场价格累计上涨约40%,在天猫平台上,部分药房甚至标出高达5000元/盒的“天价”。
截至目前,该药在美团、天猫、京东等平台的普遍售价已涨至428元/盒—534.5元/盒。许多患者在小红书上反映,下单后常被商家以“无货”或“药方审核不通过”为由退款,退款后药品价格还会继续上调。
记者了解到,自该药上市以来经历过一次价格调整。2019年该药全国战略发布会上,绿谷制药董事长吕松涛介绍,“单盒药物(150mg14粒3板)定价为895元,如果按照药物说明书服用,每月药费约3580元,一年约4万2千多元。”相比之下,常见的“多奈哌齐+美金刚”组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每月用药成本仅约1800元。
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特钠胶囊被首次纳入目录,价格由原每盒895元降至296元,患者单月的用药成本为1184元,年用药成本约14208元。
有效药匮乏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匿,进程较慢。作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全球患者已超5500万,且以每3秒新增1例的速度增长。《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中国患者总数达1000万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50年,我国患者将超过4000万人。
阿尔茨海默病除了会让记忆损失外,患者还会出现运动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行为异常,需要有专人24小时的照料。上述患者家属称,“虽然医生没直接说‘绝症’,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能不断陷入阿尔茨海默病的绝望深渊。”
虽然阿兹海默患者数量庞大,但该病的治疗药物却极为有限。据悉,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治愈方法。现有的三类治疗药物包括:第一类,短期改善症状、长期无法延缓病情恶化;第二类,从理论上能够延缓疾病恶化,但患者无感;第三类,患者既感受症状改善,又延缓疾病恶化。
由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在甘露特纳出现前,我国17年无该病新药上市。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甘露特钠不改善、不恶化,且对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有部分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为该药物的治疗无效。
而在甘露特钠上市前,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有两类药物,一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另一类为NMDA受体抑制剂,如盐酸美金刚。
从全球来看,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发过程并不顺利。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1998年—2017年间,全球有146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研发中遭遇失败,40%夭折于早期临床阶段,39%在中期临床宣布失败,18%在后期临床失败。截至目前仅有6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获FDA批准上市。
对此,九期一的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曾解释,“九期一之所以是‘有条件批准’,主要是指当初递交所有临床资料时,有一份大鼠104周两年长期致癌毒性实验资料没有交上。当时考虑到整个实验完成但是资料没有准备好,且患者迫切需求,因此批准有条件上市。我们要在三个月之内,把大鼠长期104周的致癌毒性数据递交上去,三个月之内如果不递交,就取消新药证书资格。该报告已于2019年12月26日提交,显示药物没有任何的致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