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在2025年5月2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介绍,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重要支撑,上海此次改革文件聚焦系统性、集成性和协同性改革导向,旨在构建支撑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若干意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发展环境三个方面,推出了16条举措,共计39项任务,涵盖了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各个环节。
在供给侧层面,文件提出了多项创新举措。其中,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是关键一环。
翟金国透露,上海将探索试点“科学数据银行”,推动大数据、大模型在科研细分领域的垂直应用。这一做法的初衷是促进科学数据的共享与流通,满足科研人员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提升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数据银行”,可以实现科学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打破数据孤岛,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获取渠道。
“科学数据银行”的试点开展,将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和数据管理平台,建立科学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的标准规范,推动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
翟金国指出,这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文件还提出创新概念验证建设运营模式,深化科技社团和科技期刊改革,强化科技咨询服务和科技智库建设,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不止是科学数据银行,在需求侧层面,《若干意见》围绕市场升级提出4条举措,包括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开发与开放,优化财政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券支持方式,扩大科技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科技服务业全球化能力。
翟金国强调,这些举措将为科技服务业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例如,通过发布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清单,激活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服务“首创”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优化财政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券支持方式,将概念验证、科技咨询等纳入科技创新券服务范围,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在发展环境方面,文件提出5条举措,强化科技服务要素保障,包括壮大人才队伍、优化科研数据的跨境流动管理、助力企业融资和降本增效、加强科技服务业品牌培育、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
《若干意见》还将相关政策覆盖至“概念验证”这一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主要开展技术可行性和市场认可度的验证。
上海正在研究制定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方案,将重点强化技术验证、市场验证和政策供给三个方面,通过建立里程碑式筛选机制、全过程服务机制和接力式支持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
具体而言,从技术验证方面来说,上海将建立从初始验证到实验室验证的里程碑式筛选机制。鼓励高校院所搭建早期成果池,建立灵活的筛选机制,推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种子”清单;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企业、高校院所自主或联合建设概念验证平台,聚焦“创新试错”与“路线比选”,开展技术原理、产品原型、应用场景等验证工作。
从市场验证方面来说,上海将建立从“技术经理人”到“项目经理人”的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市场可行性验证体系,提供需求验证、竞争验证、成本验证等市场化服务;建立组织与培训机制,为科研人员导入“商业理念”。
在项目决策、推进和退出全流程中,引入项目经理人制度,确保任务分解、进度控制和资源协调;用好技术经理人队伍,鼓励技术经理人成为项目经理人,做好创业孵化、技术投融资等市场资源对接。
从政策供给方面来说,上海将建立从“资金”到“资本”的接力式支持机制。政府将建立分类引导机制,面向未来产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一体化的政策供给,引导向高新区集聚;发挥未来产业基金作用,开展成果筛选与投资;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基金等市场化融资手段,带动产业资本、金融机构共同支持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和孵化。
翟金国强调,通过这些举措,上海将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上海在科技服务业领域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创新概念验证建设运营模式、深化科技社团和科技期刊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上海将为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