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日益全球化的创新格局中,科技创新已经突破单点的地理限制,更加注重区域的协同创新与合作。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得益于大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粤港澳三地体制机制、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合作不断深化,目前粤港澳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加速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一步融合。
但面对世界产业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对标对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化定位目标,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有一定差距、粤港澳三地在人才引进、企业培育、产业布局等容易出现过度竞争难题、对港澳年轻人的虹吸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科研人员跨境流动工作和生活仍需协同等堵点、卡点。因此,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极富挑战的命题。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在以“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有关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参事、专家学者为大湾区进一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丰富的见解借鉴。
科学技术部司副司长石磊表示,当前,广东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香港聚焦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澳门聚焦推动经济社会适度多元化,三地的共同目标都是全力推进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努力打造继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国际科创中心之后,又一个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必将进一步做实,为科技强国建设和“一点两地”目标实现、进一步书写好“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提供更有力支撑。
建设粤港澳区域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建设具备技术创新、产业驱动等功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所实施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广东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从机制、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全力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粤港澳三地深化科技合作上,广东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支持广州、深圳开展科研物资便捷跨境流动试点。同时,更好发挥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实施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推动8家港澳高校参与建设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6所港澳高校在粤参与共建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不过,面对大国竞争已演变为科技与产业的竞争时,大湾区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广东大院大所的战略科技力量仍有差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相对较低、高精尖人才和创新潜能团队还偏少、各区域重大平台在人才引进、企业培育、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容易重复竞争现象、粤港澳三地科研人员跨境流动仍面临堵点卡点等难题。因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重要命题。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顺应当前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等创新趋势,结合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等要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要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根本遵循,加快建设一个具有引领性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建设?王茤祥认为,建设创新体系的关键就在于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协同共生的创新组织体系。各类创新组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平行关系,而是类似于“兵种主建、战区主战”的国防系统的动态矩阵关系。主建型创新组织负责聚焦特定领域持续开展基础研究,或技术研发,或产业发展,久久为功形成执行关键任务的“高精尖”专业能力,储备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专业手段,夯实创新根基。主战型创新组织负责根据重大创新任务需要,动态整合各种主建力量,因势而变形成协同攻关的“高强”系统能力,致力于及时攻克重大创新任务。
王茤祥建议,大湾区一是要持续优化主建力量,建设专业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培育高精尖企业,同时加强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用世界智慧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要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龙头企业建设的产业创新中心或者创新联合体等主战力量,布局实施一批重大任务,以任务为牵引,带动主建力量协同攻关。三是要推进主建、主战力量协同共生,避免不同创新组织定位混乱、本末倒置。
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
“每天我在澳门大学教完书,要回到珠海的研究院,现在开车是7分钟,去年是25分钟,前年是45分钟,大前年是90分钟。这个时间的变化,本身就代表了澳门与横琴两地在基建设施、通关政策上对实际的影响,把这样的细节做好,直接影响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不能建设好。”珠海澳科技研究院院长、澳学教授陈国凯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从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机制的“软联通”,让大湾区居民走向“心联通”,与此同时,高规格、高定位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四大合作平台的先行先试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除了利用地缘优势和广东、香港、澳门的特色外,还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特点,以制度创新推动解决粤港、粤澳的科技融合。”陈国凯表示,澳门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制度差异和国际化平台,横琴为珠澳科技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横琴的广阔空间使得研究院与企业合作成为可能,其跨境属性也为科研成果的应用场景提供了便利,随着横琴科学城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预计在未来3到4年内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大的支持。
据介绍,珠海澳科技研究院自2019年落地横琴以来,已经引入了超过300项内地政府和企业项目,吸引了近20家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资金规模接近3亿元。同时,研究院孵化了一批成功企业,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研发的技术在横琴实现落地转化,以及与珠海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芯片产品,已经应用于小米扫地机器人等知名品牌产品。
不过,陈国凯同样表示在这当中会遇到不少难题。比如跨境资金审批流程较长,且每次资金过境都会面临汇率差的问题,增加了科研成本。此外,当研究院购买仪器设备时,研究院作为民非机构不能与企业适用同等的退税政策,极大增加了科研成本,这对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利。
对此,他认为,珠澳科技合作要继续发挥横琴的空间和政策优势,加强与内地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也希望在跨境科研资金、设备免税以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突破,为珠澳科技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党组副书记、署长钟海同样认为,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紧密联动,两个口岸、三条跨境通道让人员往来高效便捷,充分释放区域跨境合作潜能。
据介绍,过去数年,河套合作区国际化创新资源加速集聚:200多个国际化高端科创项目落地,让香港与深圳的人才、技术、资金流通愈发顺畅,一批国际化青年人才汇聚,国际标准组织相继落地,打造开放创新生态。世界500强企业、6家央企、5家香港百强高校在河套建设研究中心,探索灵活合作机制,一批新产品、新产业在河套诞生,展现深港协同创新成果。
钟海表示,接下来,将利用河套独特的区位优势,挖掘大湾区尤其是港澳地区在引才国际化培养合作的独特优势,依托香港高校院所、澳门高校院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用才机制,用好河套便利的制度优势,探索和香港的安全规范有序流动,建立河套高浓度、高密度、高频次的学术交流碰撞,重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和通道,通过持续的科技开放,将其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成为科技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