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脑机接口这项充满科幻色彩的技术正在加速走向实际应用。
5月12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完成3款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到2030年,全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
在5月20日进行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机接口”媒体沟通会上,多位专家揭开非侵入式和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神秘面纱,畅谈这项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卒中康复、胶质瘤切除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大幅提升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效率
在未被攻克的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温和”但致命的一种。“温和”在于,它的进程往往需要多年时间,且患者及家属在初期感知程度较低,不会迅速威胁患者生命;致命在于,它一旦开始就无法逆转,患者的生命质量将随病情进展不断下降,也会造成沉重的照护负担和庞大的社会经济成本。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老年慢性病实现‘一头’和‘一尾’管理。这一突破,主要通过面向社区和家庭的老年慢病早筛和院外康复治疗实现。”5月2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实验室主任、特聘研究员江宁对记者表示。
江宁谈到,阿尔茨海默病病情进展快、尚无特效药、病程不可逆,因此,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潜伏期——轻度认知障碍(MCI)期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
基于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探索应用,江宁团队成功研发出了针对社区MCI的“普筛+早筛+非药物干预”闭环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类设备,并将之命名为“天鹅湖”项目。
以早筛环节为例,江宁团队自2022年7月开始开展社区居住老年人群研究,参与人数超3000人。通过对参与者的全脑频谱和脑网络特性进行研究,江宁团队发现,MCI患者存在异常频段和异常网络模式。通过这项基于脑电的电生理筛查,仅用4个电极、5~10分钟的测试,就可实现超过90%的筛查灵敏度,用于社区MCI的快速精筛。
江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临床中目前通常使用PET-CT、脊椎穿刺等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手段,但其普及度、接受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早期筛查手段有望大幅提升MCI筛查的普及度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MCI的干预治疗环节,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也能发挥效用。虽然眼下已经有创新药物可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但用药负担重、药物可及性低等仍是未解决的问题。江宁表示,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电刺激(TES)均可作为MCI的院外康复手段,对MCI进行早期干预。江宁透露,其团队已经开展了脑机接口技术干预MCI与通过运动、调整生活方式等综合手段干预MCI的对照研究。
除阿尔茨海默病外,江宁团队还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卒中康复、肌少症早筛康复领域产出了创新成果。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切除脑胶质瘤实现突破
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华西医院则通过对胶质瘤的手术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攻关。
根据医学领域顶级刊物《柳叶刀》发布的《全球、地区和国家脑癌和其他CNS癌症负担1990—2016》数据,胶质瘤全球病例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渊表示,尽管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脑胶质瘤的发病率不高,但它是导致我国青壮年因恶性肿瘤失能的主要原因。
针对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所有肿瘤组织当前的共识指南都支持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但杨渊介绍,恶性脑肿瘤往往与正常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如何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功能性脑区,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
而脑机接口辅助手术系统的应用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实时解析脑电信号特征,能够准确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差异,为术者提供精准的肿瘤边界定位参考,显著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的一台脑肿瘤切除手术中,医疗团队借助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成功为患者切除了脑胶质瘤,这是国内首例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神经外科手术,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对脑胶质瘤进行手术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毛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借助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肿瘤有三大优势:第一,脑机接口技术相对安全。第二,与传统的定位方式比较,减少了并发症。“在全切率、肿瘤边界的识别率和功能的保护率(上),这一技术与传统金标准是一致的,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第三,当这一产品成熟后,其使用门槛很低,“相当于摄影技术从专业照相馆向普通使用者的转移”。
借助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脑胶质瘤的安全范围最大化切除,“还可以通过电极片去预测肿瘤复发方向,达到精准的扩张切除,延长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杨渊说。
在脑机接口概念持续火热之下,无数技术尝试正在成为现实。眼下,无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都在等待一个成熟产品、一套成熟技术,带来真正颠覆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