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官网显示,5月21日,长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裕集团”)主板IPO获得受理,这也是沪市主板年内首家获受理的IPO企业。
据了解,长裕集团主要从事锆类产品、特种尼龙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次冲击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约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4.5万吨超纯氧氯化锆及深加工项目、年产1万吨高性能尼龙弹性体制品项目、年产1000吨生物陶瓷及功能陶瓷制品项目。

2022—2024年,长裕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6.69亿元、16.07亿元、16.37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约为16.59亿元、15.99亿元、16.28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57亿元、1.88亿元、2.05亿元。不难看出,公司2023年出现营收、净利双降;2024年,公司业绩表现有所回升,但仍未回到2022年的水平。
从营收构成来看,报告期内,长裕集团主营业务产品中锆类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系公司核心业务板块。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锆类产品收入分别约为12.63亿元、11.58亿元、11.54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6.17%、72.43%、70.85%。
“锆制品行业,正处在从传统基础材料向战略性新材料跃迁的关键阶段。从行业整体趋势来看,具备‘资源稀缺性+应用多元化+价值链上移’的三重驱动力。”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锆制品行业整体前景依然可期,但真正的机会,不在原材料初加工,而在具备技术壁垒和应用深度的中高端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裕集团的拳头产品,锆类产品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却在不断下降,且始终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具体来看,2022—2024年,锆类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0.65%、23.05%、22.41%,对应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约为35.76%、31.74%、30.48%。
毛利率接连下降的同时,长裕集团锆类产品报告期内的销售平均价格也在不断走低。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锆类产品的销售平均价格分别约为2.4万元/吨、2.02万元/吨、1.8万元/吨。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报告期各期,长裕集团的研发费用率也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39%、3.19%、3.3%,对应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5.02%、5.22%、4.63%。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长裕集团方面发去采访函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控制权方面,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刘其永直接持有长裕集团38.9%股权,刘策直接持有公司9.36%股权,并担任青岛鼎易、青岛舜隆、青岛宏瑞达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上述3家合伙企业持有的公司4.94%股权。刘其永、刘策父子直接及通过青岛鼎易、青岛舜隆、青岛宏瑞达间接控制公司53.2%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