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上,以“数字化与科技创新塑造可持续未来”为题的全体会议正式召开。北京商报记者获悉,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北京在“十三五”以来,以年均1.5%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2024年,北京全市煤炭消费量不到6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成为中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工业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能源变革相生相伴。但根据杰文斯悖论,当技术进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总量往往并没有减少,反而会大幅增长。在此次论坛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表示,理想中的能源系统,既要安全可靠,又要清洁低碳,还要经济可负担,要破解这一“能源不可能三角”,数字化和科技创新是最有希望的答案。
据悉,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过去10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2.6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翻了一番多,总量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北京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持续完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十三五”以来,以年均1.5%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有力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杨秀玲介绍,北京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全市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不到6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成为中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绿电使用比例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用电量1389亿千瓦时,其中绿电407亿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29.3%。传统供热模式正在加快优化,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面超过1亿平方米。同时,天然气基础性保障作用凸显。2024年北京市天然气供应量达到19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天然气消费第二大城市,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通过规模化扩大天然气消费,有力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65.9%。
“双标杆”引领可持续发展新远景
以AI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和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新一轮能源变革。杨秀玲指出,面向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未来发展大势,北京市明确了全面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目标,展现了“双标杆引领、双引擎驱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愿景。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以及天然气行业的转型发展,在北京城市发展新愿景的实现中,将扮演关键角色。
杨秀玲表示,在强化数字产业与能源发展双向奔赴方面,北京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能源保障,加快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打造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发展“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业态,深化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电网、气网和热网,建成全领域、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能源系统,建设多能互补互通的能源互联网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在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深度转型方面,北京着力加强节能、氢能、储能等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北京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为能源领域创新型技术的评价、融资、推广和国际交流提供专业服务。发挥百亿级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推动先进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发展质量。继续坚持天然气的基础保障能源定位,利用污泥、垃圾积极有序发展生物质燃气。
此外,北京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积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发展环境,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打造“北京服务”品牌。在本届世界燃气大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共同举办第二场北京先进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宣讲会,“绿色北京会客厅”交流合作共享平台作用凸显,朝阳区、房山区、昌平区、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多家外资企业开展深入招商对接,宣介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情况,部分企业拟赴相关区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