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1月份至4月份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2025年1月份至4月份,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575.4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7.5%,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10.4亿美元,增长5.6%,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7.8亿美元,增长16.4%。
1月份至4月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71.1亿美元,增长6.8%;新签合同额765.9亿美元,增长22.4%。其中,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79.9亿美元,增长5.2%;新签合同额645.4亿美元,增长17.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呈现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并驾齐驱增长的特点。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反映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区域经贸合作更加深化。
“我国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显示海外项目储备充足。”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展望未来,刘向东认为,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今年我国对外投资将持续释放韧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具体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仍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交通、绿色能源等基建领域,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半导体等制造业领域以及物流、金融、数字服务等配套服务领域将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方向。”刘向东说。
谈到未来,如何优化我国对外投资,朱克力表示,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委投资协调机制;其次,培育本土化经营能力,支持企业与东道国科研机构共建创新中心,将自身跨国经营需求与东道国产业发展目标及优先发展领域相结合,避免盲目投资;最后,加强海外园区建设,打造新型产业集群载体,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向东建议,未来我国要遵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优化对外投资的区域布局,着力深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挥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等产业链优势,输出低碳技术标准与解决方案,加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外投资,促进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服务产业协同,完善全球物流与支付网络、推动多元化市场合作等,进一步增强对外投资合作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