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关于 “文科是否会消亡” 的疑问,引发关注。对此,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新技术需人文社科保驾护航。
王树国指出,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具有两面性,以人工智能为例,若只看到其潜在风险而一味逃避,最终可能被技术反噬。面对新技术,正确的态度是主动拥抱并合理引导。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不可或缺 —— 它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伦理秩序等文明体系,将技术对人类的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最大限度释放技术红利。例如,当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时,如何界定数据隐私边界、规范算法伦理等问题,都需要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度参与和制度设计。
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是 “硬币的两面”。针对 “文科无用论”,王树国明确反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 “硬币两面”,二者缺一不可。自然科学聚焦于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推动技术革新与生产力发展,如人工智能、航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关注人类社会的价值构建、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致力于解决技术应用中的社会矛盾、伦理困境,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文明的整体利益。若片面追求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社科,将导致文明体系的失衡,甚至可能引发人类价值观的混乱与文明危机。
新技术革命为人文社科带来发展机遇。王树国强调,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并非只是理工科的 “独角戏”,更应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契机。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演进,一系列全新的社会问题应运而生: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算法歧视的社会影响、虚拟世界的法律空白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文社科工作者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前沿的研究,构建适应新技术时代的文明框架。在此过程中,人文社科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因技术变革的挑战而不断焕发生机,成为引导技术向善的核心力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文明的进步既需要自然科学的 “硬实力”,也离不开人文社科的 “软实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的长远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