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式拉开帷幕。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各区共设立52个分会场。本届文博会为期5天,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将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今年的文博会上,既有来自敦煌充满丝路风情的各类非遗工艺品和各类文创产品,也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智能座舱、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兼具实用和美学价值的产品。文化产业和制造业在本次文博会上的深度融合,是突破传统制造业发展瓶颈,拓展自身内涵,实现“美学升级”的重大契机。
技术为骨,文化为魂。可以看到,本次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在于:将文化IP实体化后,中国制造实现了一场华丽的“美学升级”。文化与科技的相互支撑,是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全方位拓展科技应用场景的内在要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吸取能量,借助科技特别是AI+深度赋能之东风,发展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大市场的文化产业,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实现科技和文化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来看,这是以文化IP重塑制造内核、以场景革命激活制造价值的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符号,若不借助制造业加以实体化,只能化作抽象思维被束之高阁;而制造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迎合Z世代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借助传统文化符号,推动传统产品超越产品维度,使制造业产品不仅仅实现使用价值交付,而且还附加提供情绪价值,从而达到增强客户黏性,提升产品黏性的目的。
今年的文博会,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带来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态裂变,让我们看到了“技术为骨”,为文化产业行稳致远带来的无限可能。在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展厅、云技术的支撑下,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跟随李白饱览盛唐风貌、零距离与敦煌文明“亲密接触”。而更加值得关注的事,本届文博会上,一大批人形机器人与游客进行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入交流:机器人指引路线、实时讲解、跨语种交流、棋艺对决、调制咖啡。这既是文化创意,更是科技创新,是“科技+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突破。
可以相信,文化与科技的“携手共赴”,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开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