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兴证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兴证资管”)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孙国雄因到龄退休,正式退居二线,转任公司业务巡视员。接替他的是原兴证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刘宇。
孙国雄自2022年7月执掌兴证资管以来,公司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打造自身产品特色,获批公募牌照,管理规模稳步提升并突破千亿,为兴证资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任董事长刘宇的履历显示,他曾任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上交所财务部副总监、西藏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2019年2月至此次调整前,一直担任兴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其职业生涯横跨审计、交易所财务管理和资管领域,具有丰富的跨领域经验。
兴证资管表示,此次兴证资管主要负责人的调整,将有助于兴证资管持续优化业务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未来,兴证资管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长期价值导向,积极服务耐心资本,认真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进公私募产品的系统化建设以及各项核心业务的发展,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在这一节点背后,券商资管行业的高管变动潮已持续多时,从头部机构到中小公司,从董事长到总经理,“换帅”现象频现。
兴证资管迎来掌舵人的新老更替
回溯可见,2022年7月,孙国雄从胡平生手中接棒董事长一职,标志着兴证资管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彼时,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行业面临净值化转型压力,胡平生的离任被业内视为集团内部人事轮换的一部分。彼年8月,孙国雄还兼任了兴证资管总经理一职。
2022年11月,孙国雄卸任总经理职务,转由来自永赢基金的固收老将徐翔接任。这一调整被解读为强化专业化管理的信号——徐翔在债券投资领域的深厚背景,与兴证资管发力“固收+”战略高度契合。但徐翔的任期并不长,2024年9月,他因个人原因离任。
徐翔离任后,孙国雄再度代行总经理职责,同时启动内部梯队建设。2024年6月,具有东亚前海证券、兴业信托等机构资管经验的杨华被任命为副总经理;同年9月,杨华进一步被增补为董事。这一铺垫在2025年3月迎来关键节点:杨华正式升任总经理,原总经理助理郑方镳晋升为副总经理并兼任权益投资总监,形成“杨华+郑方镳”的业务核心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层变动不仅限于业务条线。2024年12月,首席风险官付至坚因“正常人事调整”卸任,孙国雄临时兼任合规总监与首席风险官,这一安排持续至2025年3月,最终由深耕兴业证券风控体系16年的宋琳接任。
若将视角扩展至整个高管团队,兴证资管的调整呈现出“阶梯式更替”特征:2022年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步换血,2024年总经理离任引发代任与内部提拔,2025年则完成董事长、总经理、合规总监的全面交接。这种高频变动背后,既有个人职业选择,也有应对业务转型的被动调整。
年内11家券商资管发生高管变更
兴证资管的个案,只是券商资管行业高管密集变动的一个缩影。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1日,至少11家券商资管发生高管变更,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多个核心职位。例如,成飞新任东方红资管总经理,国泰君安资管与海通资管因集团合并,由陶耿同时担任两家公司董事长;此外,招商资管、广发资管、中泰资管等机构也出现了管理层调整。

从变动原因看,退休、任期届满等自然因素仅占一部分,更多调整源于行业深度变革下的主动战略重构。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为例,资管子公司的整合需要管理层高度协同,陶耿“一肩挑”两家公司董事长的安排,正是为推进业务融合与资源统筹。
此外,部分机构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团队结构,如兴证资管提拔内部骨干郑方镳,山证资管则引入浦银安盛前副总经理李宏宇,试图在保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注入市场化创新基因。
这种变动潮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有券商人士指出,“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压力加剧,部分机构则通过高管更迭引入新思路,以应对各项竞争和客户需求多元化的挑战。”
行业共识的是,高管变动对公司的短期影响不容忽视。
“新任管理层需要时间磨合,战略方向的调整可能导致业务重心转移,甚至影响团队士气。”一位北京券商资管人士表示。但他同时强调,变动也可能带来积极变化,“外部人才引入新视角,内部提拔则保持文化连续性,关键在于公司如何平衡稳定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