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机收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我国构建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维修站点、油料保障、金融服务的支持,让分散的农机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成为可能。
进入五月,麦浪翻滚,大地流金。一年一度的“麦收战役”悄然打响。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首季重头戏,夏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其中小麦占九成。这场夏收攻坚战关系当季收成,更牵系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好跨区机收,奋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能为全年粮食丰产夯实基础,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应对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添底气。
农谚云:麦熟一晌,龙口夺粮。小麦成熟期极短,从蜡熟到完熟不过三五日,若收割稍有延误,有可能遭遇风雨侵袭,导致麦粒发芽、霉变或倒伏,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大战中,跨区机收是保障夏粮颗粒归仓的关键举措。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我国小麦种植遍及西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北等冬小麦产区和东北春小麦产区,从南到北梯次成熟。每年夏收时节,30多万台收割机循着麦浪北上,开展全球最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有效破解了小麦抢收难题,更彰显出中国现代农业的协同智慧与共享发展理念。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重塑农机作业图景,为跨区机收注入新动能。搭载北斗导航的智能收割机,可以精准判别作物成熟度,自动优化收割参数,大幅降低漏割率。无人驾驶收割机能根据卫星导航数据和传感器信息,实时处理地形数据,自主规划最优路径。智能收割机内置智能诊断模块,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将故障信息发送给厂家售后,售后人员可以远程指导复杂故障维修或安排上门服务,减少设备停机时间。这种新型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更催生出“云调度”“智慧麦收”等创新业态,推动跨区机收高质量发展。
跨区机收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我国构建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维修站点、油料保障、金融服务的支持,让分散的农机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成为可能。在信息交流层面,“农机直通车”“智慧农机”等数字化平台构建起供需有效对接的桥梁,农户发单,机手接单,精准匹配,避免了农机手的盲目流动和农机空耗,还能通过智慧农机精准测算机收作业面积,大幅提升作业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在后勤保障方面,各地沿着麦收路线设立“农机驿站”,提供油料、维修、食宿服务。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沿麦区精心布局“三夏”专供加油站网络,24小时不间断服务,确保农机用油不断档。而由流动维修队和无人机配件配送系统组成的移动维修站,可实现田间地头即时维修。值得称道的是,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推行订单作业模式,通过“预约服务+连片作业”的创新机制,稳定了农户预期,提高了农机使用效能,降低农户农机作业成本,增加农机手收入,实现多方共赢。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小麦跨区机收,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大国小农生产条件下,小农户生产规模小、土地细碎化严重,家家户户购置昂贵的农机,不现实。农机跨区机收这一流动服务模式,通过在全国配置农机资源,破解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双向困局,避免了重复购机导致的资源浪费。这一创新实践打破了小农户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固有认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麦机收占比超过98%,跨区机收贡献巨大。
这场以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实践,通过服务规模化创新路径,破解了小农户资源约束,实现了现代农业要素高效配置,创造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成功经验。这充分证明,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能否建立符合国情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