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5月21日消息(记者傅天明)在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上,一场以专业视角洞察未来、关于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深度探讨引发业界关注。来自科大讯飞、光源资本、浙江强脑科技的合伙人、高管们,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魏炜共同探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现状、机遇、投资前景与未来挑战。
AI行业步入发展新阶段
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脉络、迭代轨迹时,科大讯飞副总裁王勃首先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段,如今正处于认知智能向具身智能迈进的关键时期。
从1997年IBM深蓝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冠军所代表的运算智能,到深度学习推动下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感知智能的广泛应用,再到2022年ChatGPT带来的认知智能革命,AI技术不断突破。
“未来五到十年,大模型将为机器人注入灵魂,具身智能将成为AI发展的重要方向。 ”王勃认为。
大模型的出现,几近重塑了科大讯飞的业务。以教育领域为例,过去基于小模型的作文批改只能简单打分,而大模型应用后,不仅能给出分数,还能详细分析作文优劣,并提供修改建议,这一功能已应用在讯飞学习机中,推动产品销量连续两年翻番,成为学习机领域的销冠。
在办公领域,智能办公本借助大模型实现了文字后处理效率的大幅提升,可自动生成代办事项、会议纪要等。此外,科大讯飞的星火大语言模型在多语种方面取得领先,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新能源车出海等场景。
光源资本合伙人刘佳宁将当前国内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定义为 “三浪融合”。第一浪是AI对所有事物的重塑;第二浪是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存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第三浪则是产业界在智能化与全球化浪潮中寻求创新。
“AI是一种无国界的生产力,如同电一样。”刘佳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移动互联网不同,AI作为生产力,能够直接产生价值,无需漫长的连接过程,这让AI企业的上市周期大幅缩短。
基于这一判断,光源资本调整业务策略,拉长业务链条。一方面,通过3A孵化器和L2F基金布局早期孵化业务,参与AI视频、具身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孵化;另一方面,研究AI企业走向二级市场的路径;同时,推动AI创业企业与产业融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促进企业间的业务与资本合作。
“AI确实是一个生产力!”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赞同上述生产力的观点,他介绍,其公司专注于脑机接口技术,通过AI算法解析神经信号,现已在健康、教育、康复等领域实现应用。
例如,为残疾人开发的假肢,借助AI算法能够精准解读大脑意图,让残疾人实现 “手随心动”;在教育领域,通过解析儿童脑波,帮助孤独症儿童恢复社交功能、多动症儿童提升注意力。
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强脑科技迎来新机遇。
过去为残疾人设计的灵巧手技术,如今被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在没有新增投入的情况下,公司已成为中国排名前三的智能灵巧手供应商,并计划在该领域进一步布局,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玩具”向“工具”转变。
AI崛起催生投资新蓝海
站在产业视角分析,科大讯飞副总裁王勃认为,大模型的七大核心能力对产业产生了六方面的深远影响,包括颠覆传统搜索引擎、成为内容生产主力、革新人机交互、催生专业级助手、提升代码编写能力以及加速科研进程。
基于此,他认为未来五到十年,具身智能、行业垂直模型、AI for Science 将是极具潜力的投资方向。具身智能结合大模型将改变机器人的发展路径;行业垂直模型在医疗、勘探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AI for Science在蛋白质设计等科研领域能大幅提升效率,缩短创新药研发周期。
刘佳宁补充说,AI投资机遇存在于各个领域,关键在于找到靠谱的项目。他提出两个PMF(Product-Market Fit)概念,即早期要判断创业者与项目的适配性,后期要确保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他以能源领域和AI视频领域的项目为例,强调复合型团队在AI 创业中的重要性。
面对国际竞争与外部压力,来自不同企业的合伙人、高管们对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对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投资布局等方面的发展表示看好。
王勃表示,尽管美国对中国在高端训练芯片上进行限制,但中国可通过发展国产化算力,如华为N腾、寒武纪等,来构建自主生态 。
刘佳宁则认为,中国在AI领域具备软、硬件、数据、模型和能力等多方面优势,完整的产业场景和强大的企业能力,将助力中国在竞争中确立领先地位。
何熙昱锦则强调应用场景的重要性,认为深耕应用场景是中国AI企业获得领先的关键。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中国AI企业正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魏炜表示,人工智能行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投资者理性关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