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的圆桌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圆桌论坛以“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为主题,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围绕科技金融创新、跨境数据流通、金融开放等展开深度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金融方面具有发展优势。”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表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和普惠化;通过数据流通、算法协同、场景创新,助力“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
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大数据是科技金融的“燃料”,需构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金融数据池,打通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信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让金融和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广州可重点在养老金融领域发力,为全国提供‘金融赋能银发经济’的广州样本。”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刘桓表示,目前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尤其是护理产业,广州可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壮大养老产业,从而拓宽养老金融的发展空间。
近日,“南沙金融30条”发布,提出将南沙建设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金融创新功能的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重要节点。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巡视员林居正分析,要将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际效果,还需要促进内外要素资源双循环,要使制度供给与强大的经济基础、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更好地匹配等。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太首席经济学家夏乐表示,“南沙金融三十条”的发布,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迈出的关键一步,为大湾区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利好,外资机构也将更加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创新,走出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