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演变。这是历史进程中大国博弈的必经过程,但对置身其中的中美两国企业以及中美以外,尤其是欧盟的政府机构和企业而言,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欧产业的互补性
欧盟关注“RePowerEU”(重新让欧盟发电)计划,以减少能源对外依赖、加快绿色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计划通过不低于3000亿欧元的政府公共背景的投资,聚焦清洁能源、储能与电动交通,推动本地化投资和战略自主,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多样化能源供应,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目标比例从40%提高至45%。这将持续对本地制造与供应链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深刻影响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为此,欧洲正在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板块。仅在电池领域,据国际能源署及国际咨询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电池需求量将从当前约2700GWh增至4700GWh,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其中2030年欧盟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100GWh,相较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4%,高于中国及美国市场。欧盟内部产能在2030年将达到700GWh,显著地供不应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欧洲特别是东欧的生产合作机遇加速显现。
尽管欧盟希望建立本土供应链,积极投资新建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工厂,但其制造能力尚不成熟,短期内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关税和本地化要求可能推升整车成本,削弱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影响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预测,如果严格执行关税规则,欧洲整车厂可能损失数十亿欧元并削减产量。与此同时,中东欧国家对欧盟的贸易保护政策持不同立场,更倾向于通过吸引中国投资建设电池工厂来推动自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欧盟整体面向中国的战略平衡正在重新构建,而欧盟内部各板块也正在呈现更为微妙的变化。基于地缘政治、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多方面考虑,中东欧的战略自主性正在增强。这将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新能源市场提供更多合作空间。这一差异化路径使中东欧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欧洲市场的优先选择。为此,中国应以谨慎而乐观的态度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领域的合作,把握这一特殊时期的机会,构建稳定互利的新能源供应链体系。
这些年,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加速推进,并逐步从供应链整合转向本地化投资与联合技术研发。起初,中国电池企业以供应链输出模式进入欧洲,但随着贸易壁垒上升和本地化需求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欧洲建厂或并购本地新能源企业,构建更紧密的合作网络。同时,欧洲车企也在加深与中国电池供应商的合作,以降低成本、增强技术实力。这些合作不仅体现了中欧产业的互补性,也为未来深化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建议长三角明确优势领域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可以深挖区域内的企业能力,明确优势领域。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框架下,各地应深入研究自身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能力,如上海有国际化的产品和项目开发、融资和资源整合能力,浙江和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全产业链、水能、核能领域有优势,江苏在风电、太阳能光伏、氢能等领域有优势等。各地应深入研究自身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精准定位适应欧盟市场的合作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国际化策略,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格局。
其次,可以加强电池回收利用合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可与欧洲国家合作,共建新能源电池循环供应链。在废旧电池跨境运输、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实现材料高效循环。加强与欧洲在碳足迹管理方面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碳排放监管机制,确保产品符合欧洲环保标准,增强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全球竞争力。
同时,应助力民营企业以开发商身份拓展海外市场。针对欧洲市场制度收紧、政策复杂化趋势,建议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以“国际化开发商身份”提供“走出去”的战略保障和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