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场馆废钢摇身一变成为十二生肖冰墩墩,北京华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江文化集团”)凭借多年的文创实践,勾勒出中国文创产业的成长轨迹。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跟随“民企显身手奋进正当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华江文化集团,探寻其文创产品的发展之路。采访中,华江文化集团总经理陈绍枢围绕产业现状、爆款逻辑、政策扶持等核心话题,揭示了本土文创企业的破局密码。
爆款的背后逻辑与共性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华江文化集团作为文创领军企业,将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起从设计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为区域文创产业注入活力。同时,企业积极响应顺义“文化强区”建设目标,通过开发“高性价比地域文创”产品,推动普惠性文创下沉至更广泛人群,让文化陪伴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国内文创产业尚处于兴起阶段。陈绍枢介绍道:“英国伦敦自上世纪30年代起,便以文创激活城市经济。历经百年发展,伦敦的文创产业已覆盖服装设计、餐饮、城市绿化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标杆。反观国内,文创产品主要集中在22类商品(如服饰、玩具、徽章等),华江文化集团虽已基本覆盖,但‘规模尚未完全铺开’。国内文创产业需要从‘单一商品思维’向‘生态化运营’升级。”
“文创的本质是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陈绍枢一语中的。企业成立之初,便以奥运IP为切入点,完成了从“产品供应商”到“文化叙事者”的蜕变。目前,华江文化集团在当今的文创市场上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打造了多个爆款文化IP系列。
探究爆款背后的原因,陈绍枢表示:“在产品设计层面,华江文化集团以三大准则构建核心竞争力。首先,坚持创新理念,融入现代语言与幽默审美;其次,深耕地域文化,如北京胡同风情、故宫纹样等;最后,挖掘IP灵魂,让产品成为情感载体。”
例如,2008年利用“鸟巢”废钢打造的文创产品,便是“绿色理念与工业遗产的创新对话”。该产品通过回收价值500万元的废钢制作限量艺术品,最终实现了5亿元的销售额,《泰晤士河报》头版评价其“重新定义奥运遗产”。而2022年冬奥会的十二生肖冰墩墩系列则是“文化破题”的典范。陈绍枢表示:“这不是简单的IP延展,而是用生肖文化搭建起世界对话的桥梁。”
谈及这些爆款的共性,陈绍枢总结了三大法则:“第一,定价要让孩子们都能买得起,冰墩墩钥匙扣20元起售,就是要覆盖全人群;第二,产品必须具备时代符号,如冰墩墩的冰晶外壳融入了航天科技元素;第三,故事要简洁有力,像‘废钢变艺术品’‘生肖版吉祥物’,一句话就能打动消费者。”其销量数据印证了这一逻辑:冰墩墩系列今年销售额达1亿元,2023年至今累计达2亿—3亿元,占企业文创业务60%的营业额,成为核心增长极。
创新土壤培育文创“毛细血管”
近年来,北京坚持“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发展,“非遗+旅游”“研学+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等融合场景层出不穷。北京文创产业在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涵盖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数字艺术、旅游等多个子行业的完整产业链,也给华江文化集团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谈及未来的发展,华江文化集团明确了双线战略。陈绍枢表示:“一方面,要面向C端市场下沉,哪怕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利润微薄,也要用优质服务激发文化消费;另一方面,瞄准其他领域的IP需求,依托冰墩墩的成功经验重新布局,这是我们的重要机遇。”他还透露,企业正在开发“高性价比地域文创”,如地方非遗主题文具,目标是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做到“让文创不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而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文化陪伴”。
华江文化集团的成长折射出中国文创产业的进阶逻辑——以政策为土壤,以创新为养分,以文化为内核。其成长史折射出中国民营文创企业的韧性与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像华江文化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正以文化为内核、以技术为翅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破圈密码,为“文化强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正如陈绍枢所言:“文创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而是让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当‘冰墩墩’遇见十二生肖,当废钢遇见艺术,文化便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
北京商报记者金朝力实习生芦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