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面上,在抗肿瘤抗癌这一创新药最大研发领域,国内和海外创新药企所选技术路线有所差异。海外常见的PD-1单抗联合VEGF抑制剂方案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药物,存在用药剂量大、副作用叠加等问题。国内常见的双抗药物通过分子结构创新,将两个靶点整合到同一分子上。临床试验显示,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缩小率达70.8%,远超海外联合疗法50%-60%的平均水平。5月20日辉瑞对三生制药“首付+分成+股权”的买入操作,代表全球大药企更认可我国创新药企技术路线。三生制药将因此收获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新纪录。
5月21日,港股市场小幅高开,港股创新药板块有望冲击二连阳。港股创新药指数成份股中,三生制药涨超2%,石药集团、百济神州、金斯瑞生物科技、乐普生物-B、昭衍新药、泰格医药、君实生物涨超1%,其余成份股积极跟涨。
基本面维度港股创新药板块高盈利持续消化估值。港股创新药指数2月21日市盈率为64倍,5月21日最新市盈率仅为25倍,不足两个月前的一半,当前布局性价比突出。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过去20个交易日获得2.52亿元资金净流入,市场热度较高。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前十大成份股占比超70%,聚焦港股创新药板块龙头,锐度鲜明,其中包含多只AI制药龙头,具有较高的创新制药企业占比,在AI赋能创新药行情全面来临时有望展现高弹性。
简单理解,海外的技术路线是“吃两种药”,国内的技术路线是“把两种有效成份整合到一种药上”,而且根据相关试验数据,“吃一种药”的国内技术比“吃两种药”的海外技术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生产成本也更低,具有“降本增效”的优势。双抗对称式结构设计使生产成本降低30%,杂质控制达到国际标准,这种"高效能+低成本"的技术路径正在改变全球肿瘤治疗格局。
出海交易方面,2024 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完成94笔,出海交易总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 26%;2025年1月- 3月,已达成 41 起交易,总金额达369.29 亿美元。仅3个月时间就逼近了2024年的一半。在这背后,是国产创新药技术实力的持续突破。2015-2024年,本土企业活跃创新药管线从数百个激增至 3575 个,首次超越美国登顶全球;FIC(全球首创)药物从 2015 年的9个增至2024年的 120 个,占比突破 30%,且近年中国在研发管线保持着15.1%的高速增长,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国元证券指出,虽然美国近期出台政策试图降低创新药价格,但美国的药品基本都由商业保险支付,PBM组织会为影响药品价格,政府很难复制出类似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最后,如果要大幅降低创新药价格,则会大幅削弱企业创新的活力,且美国医药企业在美国社会影响力较大,即使出台相关降价政策,通过阻力也很大。整体来看,美国想要推进的美国药品降价难度很大,也不会对中国的创新药出海造成实质性的影响。5月份开始,将进入业绩真空期,市场关注点由业绩转变为行业和公司基本面变化,我们继续看好创新药、出海以及集采出清板块。目前我国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研发进展催化较多,且不受贸易战影响,有望持续作为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