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来自全国民政系统的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围绕“践行民政使命增进民生福祉”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心中有情,贴心服务——
“32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要照顾好这些孩子,需要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先进工作者代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务科科长黄会青说。她努力钻研业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认识并诊断罕见病,在孤残儿童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黄会青和团队为孩子们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日复一日地陪伴他们康复,让一个个“折翼的天使”插上“隐形的翅膀”,更加独立自强地奔赴美好人生。
“我们相信,只有在社会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协同配合下,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充满尊严、拥有更多可能性。”劳动模范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组长邱丽芸工作12年来,服务了院内500多名老年人。她和团队为长期卧床的老人洗衣、擦身、喂水、喂饭,为轻中度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制定康复计划,陪他们开展康复训练、聊天、活动。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利院还举办了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美术、非洲鼓等课程,组织老年人外出、郊游,鼓励他们参加社会活动。
每年策划40多场个性化主题的颁证活动,举办全市首个百人集体婚礼,设立同心圆辅导室……先进集体代表、上海市闵行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主任聂晶和同事们用贴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婚姻登记新政实施以后,如何让“全国通办”更好落地?聂晶介绍,他们对1950年以来的历史婚姻登记数据逐条进行了筛查、补录、核校,为“全国通办”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民政部、上海市的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了婚姻档案的异地查询和调档。
“实行‘全国通办’后,为更好服务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人,我们加强对婚姻家庭辅导师的培训,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婚姻家庭辅导。”聂晶说,他们也给新人提供个性化颁证、非遗体验等活动,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心中有责,担当作为——
“稻谷的根扎在泥土中,社会救助工作者的根就应扎在群众中。”先进集体代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霞已从事社会救助事业23年,“我的职责和使命就是服务好每一位困难群众,让一项项惠及民生的救助政策落地见效。”
李晓霞和同事们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融合相关部门46个救助项目和资源,建立了“融救助”综合研判机制,让有困难的群众得到最大化救助。同时,采取“大数据筛选+铁脚板摸排”模式,线上借助陕西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陕西民政通”和“甘泉融救助”信息平台,线下依托71支快速响应服务队以及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让救助工作更及时有效。
“在优化救助流程方面,我们将健全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简化申请手续、优化办理程序,让困难群众少跑腿、多受益。”李晓霞说。
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山东省菏泽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波看来,救助工作是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每当看到受助人员入站后有可口的饭菜吃,生病后可以得到及时医治,寻亲成功后与家人相拥而泣的情形,我就感觉到付出都是值得的。”吴波说,在一次次救助工作中,他找到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更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年,吴波和同事们创新推行全市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市级统筹管理,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救助网络,年均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700余人次、护送返乡300余人次。同时,他们开展街面巡查、站内照料,联合卫健部门为受助人员提供及时医治医疗,设立临时救助点和快速反应机制,方便受助人员就近就便受助。
吴波相信:“只要我们肯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我们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