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孙宪超
沈阳工业基础雄厚,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卓越贡献,曾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沈阳曾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军工等多个重要领域创造第一,一度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代表。
近年来,沈阳通过强化产业转型,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举措,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发展亮点纷呈,老工业基地迎来新春天。2024年,沈阳航空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歼-35A新型战机等一批“大国重器”也在这里诞生。
沈阳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出,聚焦“军民燃+低空经济”,优化航空产业“双核一基地”格局,着力建设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打造国际一流飞机结构件研发生产基地,更好融入和服务国产大飞机产业。
据了解,沈阳大力发展航空产业顺理成章,毕竟沈阳的军机研制有着长达60多年历史,民机方面参与了多个国际主流型号飞机的研制和转包生产任务,发动机方面拥有涡喷发动机、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三轻一重”燃气轮机在降成本、低排放、双燃料等领域也已取得突破,低空飞行器方面则是拥有世界领先的新能源电动飞机,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沈阳发展航空产业的底气。
证券时报记者在沈阳采访期间了解到,沈阳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包括工业母机在内的诸多产业发展。近年来,伴随沈阳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国产工业母机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促使沈阳工业母机企业不断增加自主研发能力,在助力民用航空航天领域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推动我国民用航空航天事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沈阳工业母机行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沈阳在2023年就已经明确航空产业重点产业方向,即重点布局整机总装、大部件及关键零部件、机载系统、航空服务等4个产业方向,并联动发展航天产业、空天衍生产业,构建“4+2”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已经成为沈阳新一轮稳增长的关键引擎,期待沈阳航空产业能够乘“机”而上,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