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透露,自2024年8月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加力实施以来,中国消费者累计购买以旧换新家电产品超1亿台,中国家庭正在加速更新家电产品。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5.8%,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0%。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助力下,中国消费正在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消费引擎助推中国经济“二次崛起”
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过去的中国经济,投资和净出口占据主导地位,消费处于次要位置,因为在过去,投资和出口更容易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和出口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难度逐渐加大。
从投资角度看,投资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在中国尚未建成完善铁路、公路网络时,基建投资的确能带来巨大效益;但如今,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饱和,再追加投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中国经济也一直试图摆脱对“投资拉动”发展模式的依赖。
从出口角度看,当前中国制造业全球领先,出口确实是我们的优势。然而,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出口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中国经济也亟需减少对“外向型”发展模式的依赖。
拉动内需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更是为了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社会逐渐从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所有产品都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者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使得“消费国”比“生产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更为显著。只有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才能吸引各国来华开展贸易,形成有效的对外经济影响力。因此,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撬动内需,壮大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质”与“量”齐飞
以旧换新家电超亿台,这是量的提升。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全球贸易和资本博弈中获得更高话语权,消费市场的壮大都离不开消费规模的扩大。只有夯实基础体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吸引全球企业和国家深化对华经贸合作,使中国经济与全球化的联结更加紧密,从而推动经济模式从外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然而,以旧换新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量的扩张。更为关键的是,政府通过"有形之手"引导消费市场结构优化,推动中国消费市场实现质的升级。
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引导下,数智化浪潮正在重塑中国家电市场格局。数据显示,一季度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6.9%,智能家居产品渗透率突破60%。数字化、智能化家电已成为行业增长主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与家电产业深度融合,中国家电已告别"伪智能"阶段,"AI+家电"真正实现了功能增值。在出行领域,智能驾驶渐成标配;在助老市场,机器人外骨骼等创新产品持续热销。这种数智化转型既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实融合升级,又通过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持续拓展消费市场边界。
亿台家电是规模基础,数智化升级是质量突破。以旧换新政策既做大了市场体量,又提升了发展质量。规模优势将助力内需市场持续扩容,而质量提升则确保中国消费市场的每一步发展都走得更加稳健。
以旧换新是重要抓手
以旧换新政策不仅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与量,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成为中国实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破解循环经济发展难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旧换新政策对资源再生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废旧家电回收量突破63万吨,规范拆解量同比增长超过20%;预计今年回收总量将达到2亿台,相当于减少碳排放800万吨。这标志着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资源循环中心"转型升级。通过以旧换新渠道回收的电子产品,贵金属提取率已提升至98%,这些"城市矿山"显著提升了中国关键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
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不仅是回收数量的增长,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家电回收利用体系。该政策推动建立了覆盖全国2800个县区的回收网络,培育了200余家专业化处理企业,填补了再生资源体系的空白;促进了"逆向物流"产业(指将废旧产品从消费端回收到处理端的物流体系)的发展,创造了1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为动力电池回收等新兴循环经济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说,以旧换新正在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变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以旧换新政策已超越短期经济刺激的范畴。它既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也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窗口。这一政策既彰显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又体现了政策设计的前瞻性。在释放内需潜力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产业变革注入了新动力。当智能产品普及千家万户,当废旧家电转化为"城市矿产",世界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成功的经济政策,更是一个大国建设高质量消费市场的坚定决心。
展望未来,这种以民生需求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转型为导向的内需改革实践,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例,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