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到2030年,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
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现象级应用落地,长三角各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密集出台政策,引导资本与资源向人工智能赛道聚集。
为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浙江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打造高能级万亿产业生态,加快构建以杭州市、宁波市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覆盖芯片、服务器、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目前,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向宁波、嘉兴、绍兴等环杭州湾地区集聚发展的态势。其中,杭州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人工智能企业569家,利润总额占全省超七成,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
根据《若干措施》,到2027年,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国领先,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到2030年,全面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球领先,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
数据、算力、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对此,《若干措施》做出支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和高端数据标注平台、发放语料券,建设“芯模联动”适配基地、培育发展公共云服务,加强基础模型和垂直模型攻关、鼓励合规备案等一系列安排。
根据《若干措施》,浙江省将加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支持企业开展数据效能提升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行业级可信数据空间、高质量数据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批产学研用联动的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成效明显、特色鲜明的数据标注基地,开发高质量数据集。鼓励企业围绕数据关键环节,参与制定国际、国家、重要地方标准并给予奖励。
同时,《若干措施》明确,充分发挥“4+1”专项基金投资引导作用,打造10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基金群,满足人工智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在创新生态营造上,大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隐形冠军”,布局一批产业平台(园区),鼓励地方引育处于关键环节、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
一系列利好政策加速出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政府部门在企业平稳运营时保持适度距离,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而当企业遇到难题或提出需求时,又能迅速响应,提供有力支持。”杭州君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碧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浙江通过实施一系列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辅以贴心周到的服务,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出台之前,浙江在地市层面已出台了多项措施,在政策扶持和服务优化上不断加码。以杭州为例,西湖区发布了《西湖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举措》,旨在为人工智能企业打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钱塘区的大创小镇则在服务提升上狠下功夫,仅2024年一年,企业服务专员就累计走访企业超过5000家次,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160余项难题。
创新浓度持续提升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去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提前完成了“十四五”目标。位于徐汇区龙台路的“模速空间”,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已入驻企业100余家。目前,该创新生态社区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也是人工智能走向应用场景的“试炼场”之一。
如今,“模速空间”拥有算力调度平台、公共语料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场景对接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可以获得一站式算力和大模型服务支持,包括算力扶持计划、智能调度系统和秒级算力部署等。
此外,上海还相继成立人工智能母基金、人工智能国家大基金、人工智能生态基金,总资金近千亿元,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作为一家深耕基础大模型技术领域的企业,阶跃星辰仅用两年时间,便自主研发出涵盖五大类别、体系完备的基础大模型矩阵。目前,在阶跃星辰的Step系列基座模型矩阵中,多模态模型占比达七成。
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国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基础大模型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研发之路犹如一场考验定力与实力的“科技长征”。
“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较早布局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并产业化应用于医疗等多个行业场景的科技企业之一,晶泰科技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以产业应用为导向,不断开拓高价值场景,锤炼技术、扩大场景、深化应用。”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晶泰科技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型企业,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技术创新,加速新药研发、新材料发现以及化学自动化。
不仅是“模速空间”,作为上海科技创新核心区,张江科学城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产业生态,正加速建设张江机器人谷,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在这片4.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重点发展高端医疗机器人、特色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
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2024年,园区整机企业已出货千余台人形机器人,2025年出货量预计达万台以上,头部企业将迈入小批量商业化时期。
例如,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正式开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并发布全球首个全流程工具链。“我们做开源的宗旨,就是希望加速行业社区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进程。”傅利叶产品研发总监蔡宇圣表示。
据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介绍,去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8%,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大批创新企业和青年才俊入驻,创新浓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