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20日电 “银发经济”日渐升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发社交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民政部此前开展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独居的占14.2%,仅与配偶居住的占45.5%,合计占比59.7%。在老龄化持续加速的当下,“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逐渐成为更多长者的生活常态。
“空巢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起居上的照料,也迫切希望通过社交来排解孤独并获得人际连接。随着银发经济浪潮迭起,银发社交这个“隐形刚需”也逐渐得到各方重视。
银发“新时髦”:百元“一日聚”悄然走红
“搭几站地铁,下来走几步就到店里了。人均消费才100元出头,包了中午和晚上两顿正餐,每顿都有近20道菜,像本帮酱麻鸭、崇明羊肉冻,味道都不错。吃完了组队去隔壁唱卡拉OK,或者打打棋牌聊聊天,老同学们在这里聚聚玩上一天还是很开心的。”退休多年的上海市民徐阿姨,向网友热情“安利”圈子里的最新玩法“百元一日聚”。
这类精准卡位中老年人的社交产品,正在上海这座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超大城市里加速裂变。服务产品多种多样,但核心逻辑比较一致:大都通过餐饮场地、娱乐设施的空间聚合,打造“低决策成本+高情绪价值”的一站式线下社交容器。
“我们发现,老人聚餐社交的需求其实很旺盛,但在餐厅吃完以后无处逗留以及需要另寻休闲场所很不方便。‘一日聚’业务解决的就是这个痛点。”上海徐汇一家“一日聚”门店负责人表示,传统餐饮业午餐和晚餐之间是经营的“低效时段”,刚好可以把闲置场地用于满足中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据悉,该品牌未来还计划进一步延展业务链条,如郊区游、外地游等,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提升业务盈利水平。
记者采访发现,开展老年“一日聚”业务的品牌,大多开业时间在1年左右,在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区域集聚最多,北京、广州等地也有布局。据行业机构统计,部分品牌年服务量已近100万人次,有的单店一周就能接待中老年顾客超过1200人次。
除了这类主打“社交+文娱+餐饮”的复合型线下场所,“社交+文娱+医疗”“社交+康养”“社交+教育”等各种“社交+”的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上海一家连锁KTV与口腔医院合作,开发了面向9人及以上户籍老人的免费每周3小时唱歌及口腔拍片检查服务;有机构组建了退休社群付费俱乐部,定期举办禅修养生、模特形体训练、摄影剪辑等兴趣活动。“生机勃勃”的活力老人(一般指70岁以下的老人),正在不断拓宽“银发社交”的商业边界。
艾媒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银发社交娱乐市场规模已超7000亿元。以60后、7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活力银发族正在逐渐成为银发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持续提升,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银发社交”这类精神服务类消费的发展恰逢其时。
蓝海“暗礁”:打破“天花板”,建立“新路径”
“市场很热,但钱真没那么好赚。”一位从业者向记者坦言。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社交被视作新蓝海,但行业从需求觉醒到商业模式成熟仍面临多重挑战。
中老年人群的消费能力是这一产业发展的上限,当下生活必需类消费的比例仍然远高于精神服务类消费。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主要收入来源中,离退休金/养老金占比34.67%,家庭供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2.66%和21.97%。收入结构的单一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导致老年人群消费整体偏保守。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显示,老年人消费支出中,服务购买和文化旅游娱乐仅占14.30%,远低于吃穿用消费和医疗消费。
“产品之所以人均定价在百元左右,主要是根据客户消费水平以及价格敏感度综合调整形成的结果。”一家“一日聚”品牌的业务负责人表示,人均100-150元是用户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如果价格过高,消费群体就会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及代际消费观念转变,精神服务类消费的“天花板”也在逐年抬升。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和产业促进会发布了《2025年浦东新区银发经济十大消费趋势洞察》。数据显示,超八成老龄消费者对旅游服务存在个性化需求,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依身体状况定制舒缓行程”。
“浦东新区的老龄群体消费能力强、意愿高,银发经济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和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熙婕说。统计显示,浦东新区老龄群体年支出3万-5万元及以上的占比达48.37%,月均支出达4200元。
作为社交产品的新门类,银发社交还面临着如何建立平台信任和消费习惯的“冷启动”难题。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新兴社交产品的天然警惕和畏难情绪,成为行业渗透率提升的最大阻力。
从业者普遍认为,线下场景是打破信任壁垒的最佳切口。以“一日聚”为代表的实体门店,为中老年人创设了一个“长时段+高性价比”的线下社交场所,将老友相聚的情感链接和社交价值附着在门店场地上,这种体验感和归属感能够有效提升结束聚会后的满意度及复购率。
与此同时,一些门店通过将价格调整到具有竞争力的“生活成本价”,把以往中老年用户不敢涉足的社交产品变成他们常态化的消费选择,如此才能培养消费习惯、吸引更多用户。
“未来,针对老年人的线下服务场景和空间,如门店和商场,都会大幅增加。老年人会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未来十年,活力老人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银发产业服务平台AgeClub创始人段明杰认为。
步入深水区:推动供给需求“精准适配”
当银发社交从“概念热”步入“落地难”的深水区,唯有精准匹配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在这片蓝海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记者采访发现,银发人群的社交需求并非单一维度的“打发时间”。有调研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社交行为可解构为三大核心场景:情感联结型,如日常聚会、亲友互动;兴趣驱动型,如摄影、养生、舞蹈;功能增值型,如康养旅游、终身学习、金融服务。从当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兴趣驱动型需求增速最快,反映出银发群体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创造”的转变。
这一趋势对产业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摄影社交为例,传统模式多停留在组织采风活动,而新一代服务产品则开始整合技能培训、作品展示、器材租赁等上下游链条,修图课程与线下影展服务的项目成为“刚需”。
包括银发社交在内,银发经济要做到供给与需求的适配,一方面需要政府搭台和助推。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召开第二届银发经济发展大会,对外发布促进银发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养老科技、养老金融、银龄医养、银龄旅游、银龄乐教和护老人才等六大领域,培育更具活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
“我们将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通过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将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适用于银龄消费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建设更具经济动能、产业优势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板’。”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处处长李志伟表示。
另一方面,也需要养老服务行业在技术和模式方面的不断创新。与年轻群体以兴趣形成的各种文化圈层一样,老年人在互联网上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层。例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涌现不少分享广场舞技巧的“老年博主”。随着老年“触网”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美篇”“红松”等定位于老年社交的App也应运而生。
专家认为,银发社交的勃兴,是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次同频共振。老龄化社会里的商业逻辑,终究要回归到对“人”的深刻理解。当企业放下“收割流量”的短视,转以敬畏之心倾听银发群体的声音,那些被折叠在岁月里的喜怒哀乐,终将通过商业创新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