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5大在研产品管线尚未实现商业化,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西生物”)能否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中走出来?
江西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血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4月11日,其向香港联交所递表申请IPO。
时代商业研究院研究发现,江西生物的业务结构中,人用TAT(人用破伤风抗毒素)产品撑起了其九成的业绩,2022—2024年,该产品营收占比均超90%。同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其人用TAT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连续18年超过50%。不过光鲜的数据背后,2024年江西生物也曾为了扩大市场规模进行降价销售,毛利率随之波动。
试图破局的江西生物,开始挖掘第二增长曲线,正研发多款新药。不过,根据招股书,其两条核心在研产品管线最早预计于2027年才实现上市。其中,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产品还面临“前辈们”集体停止商业化的历史困境。当“单腿行走”的惯性遇上漫长的研发周期,这家老牌药企的第二增长曲线挖掘之路,或许更为曲折。
4月22日、5月19日,就依赖单一产品、在研产品进展等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江西生物发送邮件并致电询问。但截至发稿,对方仍未回复。
由国企变更为敬氏家族控制,九成收入依靠人用TAT
从国企到家族企业,江西生物的历史发展已走过五十余载。
根据招股书,江西生物的前身是一家国企,制药历史可追溯至1969年。当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西分所在江西省成立,随后在1984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西分所由吉安地区医疗卫生器材修配厂接管,该厂由吉安地区卫生局成立及监管,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维修、医疗设备制造及医院床单加工。
1985年3月19日,吉安地区医疗卫生器材修配厂改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更名为吉安地区健康实业公司。2002年7月5日,吉安地区健康实业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时由敬伟夫妇最终控制。
招股书显示,2003年8月—2015年10月,敬伟夫妇以零代价进行了一系列股权转让,变更其指定的代名人以持有江西生物股权,并将其于江西生物的部分股权转让予敬伟之女敬玥,作为其家族资产安排的一部分。
敬氏家族对江西生物的控制一直延续至今。根据天眼查,截至2025年5月19日,敬玥为江西生物的实控人、董事长,持有江西生物74.1%的股份。
过去几十年,除实控人发生了变化,江西生物的业务也发生了调整。其原来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研究,以抗毒素及免疫血清类生物制品为主,后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并研制出人用TAT作为拳头产品。
招股书显示,2024年,江西生物的人用TAT总销量为2540万支,其中在国内销售1320万支,向海外市场出口1220万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江西生物在中国人用TAT市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连续18年保持50%以上。
2022—2024年,江西生物的业务结构中,人用TAT营收占比分别达93.9%、93.0%、93.3%,其对单一产品的依赖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其人用TAT的毛利率分别为81.6%、73.0%、79.3%,整体出现小幅下滑。
而这背后或是江西生物为了市场份额进行降价销售。江西生物称,其国内销售人用TAT的平均售价由2022年的每单位11.0元下降至2023年的每单位10.2元,这是为了捕获更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性定价策略所致。
两款在研产品最早于2027年商业化,另三款非独家制造
中国对于接种破伤风疫苗较为重视,1978年我国建立了国家免疫计划,将破伤风疫苗纳入其中。在坚定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在破伤风疫苗覆盖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2020年后中国新生儿的破伤风疫苗基础免疫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
近几年,江西生物开始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根据招股书,江西生物正加速其余产品的开发。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其在研产品管线主要包括候选抗蛇毒血清、候选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鸡法氏囊素注射液、猪脾转移因子、重组猪干扰素alpha(rPoIFN-α)。不过,其中仅前两款药物为江西生物自研,后三款被江西生物统称为“在研兽药”,这三款兽药均为许可引进,并非其独家制药或独家拥有商业化权利。

根据招股书,三款兽药中,鸡法氏囊素注射液、猪脾转移因子均预计于2025年第二季度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重组猪干扰素alpha则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新兽药申请,对于具体上市时间未见披露。
在自研产品管线方面,对于蛇咬伤抗毒血清和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江西生物则披露了上市计划。
其中,蛇咬伤抗毒血清产品管线主要包括三款产品,分别为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及多价抗蛇毒血清。抗蝮蛇毒血清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I期临床试验,并预计于2027年初提交上市批准申请;抗五步蛇毒血清预计于2026年初启动I期临床试验,并于2028年初提交上市批准申请;多价抗蛇毒血清计划在2027年完成其工艺研究,随后进行临床前研究,并在2029年提交IND申请。
而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预计2027年才完成工艺研究,随后进行临床前研究,计划于2029年提交IND申请。也就是说,截至2024年末,江西生物的两大自研产品管线均未开展I期研究,至少两年后才实现商业化。
不过,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要想商业化并非易事。据招股书介绍,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主要用于预防狂犬病。截至招股书签署日,由于不良反应出现率较高,导致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所有已获马狂犬病抗血清上市批准的公司均已停止商业化。
同时,当前中国狂犬病被动免疫市场的规模并不大。江西生物称,2019年中国狂犬病被动免疫市场规模为14亿元,2024年也仅为18亿元。
综合来看,在已获批上市产品均停止商业化的前提下,江西生物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是否能在国内率先实现商业化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