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谭镕)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其中明确,到2027年,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国领先,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浙江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到2030年,全面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球领先,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措施自2025年5月3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浙江省此次人工智能政策的发布释放出多重战略信号。这份政策以制度创新为杠杆撬动生产要素发展,构建起支撑产业跃迁的“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概念转化为经济动能。
《若干措施》提到,覆盖芯片、服务器、光电网络、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在人工智能领域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27年,力争打造3家千亿级链主企业,培育3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以上且研发费用年增长20%以上的企业,按照上年度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助。
在具体支持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充分发挥“4+1”专项基金投资引导作用,依托省科创母基金三期(人工智能)等基金,打造10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基金群,壮大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满足人工智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全力争取国家创投基金的子基金落地浙江。
在高层次人才招引培育方面,浙江明确,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向,以薪酬待遇、代码被引用量、在重要开源社区的影响力贡献度、“千卡/万卡级”训练优化经验等作为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评价依据。年薪100万元以上且具有5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年薪50万元以上且具有3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青年人才;承担单个横向课题经费超过300万元且通过自主验收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
同时,浙江针对算力、数据等关键因素展开部署。据介绍,浙江加强高性能算力适配供给。《若干措施》明确,浙江培育发展公共云服务,鼓励政府、高校院所、医院、小微企业等通过云服务使用人工智能,到2027年培育100个省级标杆用云企业和1000个示范应用场景。加强算力券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算力券,使用自主算力服务的,可按照不高于合同实际执行金额的30%给予补助;采用非自主算力服务的,可按照不高于合同实际执行金额的10%,给予最高800万元补助。
在数据方面,《若干措施》提到支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支持高端数据标注平台,加强语料券支持。其中,浙江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放语料券,可按照不高于合同实际执行金额的30%,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项目按照国家要求执行。
同时,浙江加强高水平模型研发应用。加强基础模型和垂直模型攻关,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芯模联动”发展,单个项目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省财政补助。建立省级创新联合体组建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机制,对省级创新联合体牵头实施的重大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可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加强模型券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放模型券,可按照不高于合同实际执行金额的3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项目按照国家要求执行。
“该政策构建起适配人工智能产业特性的制度框架。人才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学历职称限制,将代码贡献值、开源社区影响力等实战指标纳入评估,这种‘能力本位’的制度改革精准匹配技术研发规律。算力券、语料券、模型券等组合式政策工具有助于将财政资金转化为产业生态养分,既避免直接补贴的路径依赖,又形成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朱克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