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
2025年5月,前央视名嘴、《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在一场直播中,自曝儿子本硕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一年,至今仍未找到工作。一时间00后大学毕业生“家里蹲”现象引发网友热议。除了当下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内部困难等因素对就业市场带来影响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年轻人择业观的转向。
与父辈们更看重“先吃饱再吃好”不同,大多数00后毕业生追求“价值认同”,宁可“慢就业”也不愿将就,在择业问题上更看重自己的兴趣和本心。00后的父辈们大多为70后,70后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四十年,目前大都在各行各业处于中流砥柱。70后为下一代积累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同时在思想上也是对子女教育较为开明的一代。这让00后有底气不再只是为了钱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工作。这种情况也加剧了“家里蹲”现象。
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常年与高校应届毕业生打交道。明显感受到00后的择业观正在经历以下变化:
首先,从“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00后更重视职业兴趣、工作意义与个人成长。传统择业观以薪资和稳定性为核心,而当代青年更关注职业的成长性、社会价值与个人兴趣。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在《第五消费时代》一书中提到,当代年轻人正在越来越排斥“干劲”文化。所谓“干劲”,是指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需要“干劲”的。当今职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物质刺激已经越来越难以调动00后的积极性了。如果你去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积极工作,得到的回答大概是“因为这份工作里没有我想做的事”。这往往让00后被贴上“缺乏自驱力”的标签。其实,00后更想要的是,找到那件即使没有“干劲”也愿意做的事情。60后、70后的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和生活像是被时代的车轮推着向前走,人们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甚至很多人连“我究竟喜不喜欢这件事”的想法都没有。80后到95前的人生逢市场经济大潮,在自我意识被唤醒的同时,经历了物质生活从匮乏到丰富的变迁,也是受物质激励效用最大的一代人。这种代际价值观的冲突,也为当下的企业管理提供了现实命题。
其次,从“稳定优先”到“多元尝试”,00后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副业的接受度显著提高。笔者过往面试过的大学生中,在求职之外,有兼职平面模特、游戏UP主、美妆UP主......其中不乏粉丝数万乃至百万的,更有甚者,在大学期间的广告收入就已经超过正式就业后的工资收入。越来越多的00后们在求职的同时,不忘把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站着把钱挣了,兴趣变现已成趋势。近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目录中,出现了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装修管家、咖啡加工工等17个新职业,以及旅拍定制师、睡眠健康管理师、服务犬驯养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与此同时,小众化的需求也催生着新的职业机会,如剧本杀编剧、短视频编导、医疗陪诊员、寺庙义工、明星的应援画手和站姐等。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技术应用的智能化,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新职业,为00后扩展了就业选择空间,也提升了00后从业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从“单一评价”到“综合平衡”,对薪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社会价值、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考量。近年在高校流行的考公考编“体制内热”,通过Gap year提升技能或探索兴趣“慢就业”,不再扎堆一线城市,而转向中小城市追求“宜业宜居”平衡,都反映出了00后择业回归理性和多元。青年经济学家兰小欢教授在《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一文中认为,职业选择就是生活选择,建议年轻人不妨跳出“大城市”陷阱,进而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这一观点也在00后中引发广泛共鸣。
00后择业观变迁的背后,是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变革和代际价值观更迭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少子化阶段,一方面企业“有活没人干”,另一方面求职者“有人没活干”,结构性的就业矛盾依旧突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00后的择业,既是家事,也是国事。4月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对高校而言,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供给,弥合高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鸿沟。对企业而言,需要主动拥抱00后,增加企业文化的包容性、改善用工条件、优化管理模式,创建年轻人友好型组织氛围。对于00后年轻人,要破除“学历崇拜”,着眼“能力突围”,向内探索个人价值,向外连接社会价值,摆正心态,提升技能,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理念。未来需通过政策创新、教育体系改革与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职业生态系统,实现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